|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前言 | 第9-20页 |
| ·果蔗简述 | 第9页 |
| ·果蔗育种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睾丸酮丛毛单胞菌的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 ·类固醇化合物 | 第10-11页 |
| ·羟类固醇脱氢酶(HSDs)的特性 | 第11页 |
| ·睾丸酮丛毛单胞菌关键酶 3a-HSD/CR 表达调控 | 第11-12页 |
| ·果蔗遗传转化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 ·基因枪法 | 第12-13页 |
| ·电击法 | 第13页 |
| ·PEG 法 | 第13页 |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13-15页 |
| ·转基因植物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 ·基因沉默 | 第15-16页 |
| ·基因突变 | 第16-17页 |
| ·转基因技术在植物修复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 ·转基因植物修复污染物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提高转基因植物修复效率的方法 | 第18-19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0-31页 |
| ·材料 | 第20-21页 |
| ·供试果蔗品种 | 第20页 |
| ·供试菌株和质粒 | 第20页 |
| ·培养基 | 第20页 |
| ·电泳缓冲液 | 第20页 |
| ·Southern blot 缓冲液 | 第20-21页 |
| ·引物 | 第21页 |
| ·组培主要试剂 | 第21页 |
|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 ·方法 | 第21-31页 |
| ·质粒导入农杆菌菌株 | 第21-23页 |
| ·果蔗心叶诱导胚性愈伤组织 | 第23页 |
| ·农杆菌介导的果蔗遗传转化方法 | 第23-25页 |
| ·培养基的选择 | 第23-24页 |
| ·潮霉素抗性筛选试验 | 第24页 |
| ·农杆菌介导的果蔗遗传转化 | 第24-25页 |
| ·阳性植株的 PCR 分析 | 第25-28页 |
| ·HSD 基因 PCR 分析 | 第26页 |
| ·阳性植株 PCR-Southern blot 检测 | 第26-28页 |
| ·阳性植株的 GUS 活性检测 | 第28页 |
| ·转基因植株后代的 ELISA 检测 | 第28-29页 |
| ·转基因果蔗降解胆固醇能力的测定 | 第29-31页 |
| 3 结果分析 | 第31-45页 |
| ·果蔗遗传转化再生体系培养基的选择 | 第31-33页 |
| ·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的选择 | 第31页 |
| ·分化培养基的选择 | 第31-32页 |
| ·生根培养基的选择 | 第32-33页 |
| ·潮霉素抗性筛选试验 | 第33-35页 |
| ·潮霉素对甘蔗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33-34页 |
| ·潮霉素对甘蔗愈伤组织分化成芽的影响 | 第34页 |
| ·潮霉素对苗生根的影响 | 第34-35页 |
| ·潮霉素浓度对诱导、分化、生根的影响 | 第35页 |
| ·农杆菌介导的果蔗遗传转化 | 第35-39页 |
| ·质粒 pBR-HSD 的酶切验证 | 第35-36页 |
| ·pBR-HSD 的测序结果 | 第36-38页 |
| ·农杆菌中质粒目的基因的 PCR 鉴定 | 第38页 |
| ·农杆菌介导法获得阳性植株 | 第38-39页 |
| ·转基因果蔗阳性植株的 PCR 检测 | 第39-42页 |
| ·HSD 基因 PCR 检测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 ·PCR 产物测序结果 | 第40-42页 |
| ·转化植株的 PCR-Southern 杂交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 ·转基因果蔗植株叶片 GUS 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分析 | 第43页 |
| ·转基因果蔗 ELISA 蛋白表达分析 | 第43-44页 |
| ·转基因果蔗降解胆固醇能力分析 | 第44-45页 |
| 4 讨论 | 第45-49页 |
| ·不同基因型对甘蔗心叶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45页 |
| ·果蔗组织培养不同阶段对潮霉素的敏感性 | 第45-46页 |
| ·影响遗传转化的因素 | 第46页 |
| ·阳性植株的分子验证 | 第46-47页 |
| ·3α-HSD 基因在果蔗中的表达 | 第47页 |
| ·转 3α-HSD 基因果蔗降解胆固醇的分析 | 第47页 |
| ·后续研究工作 | 第47-49页 |
| 5 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 附录Ⅰ | 第56-57页 |
| 附录Ⅱ | 第57-61页 |
| 附录Ⅲ | 第61页 |
| 附录Ⅳ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