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悬架的结构和分类 | 第11-14页 |
·被动悬架 | 第11页 |
·全主动悬架 | 第11-12页 |
·半主动悬架 | 第12页 |
·几种悬架性能的比较 | 第12-14页 |
·半主动悬架控制算法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最优控制 | 第14页 |
·自适应控制 | 第14-15页 |
·鲁棒控制 | 第15页 |
·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方法 | 第15-17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7-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PDC控制器的设计及软件仿真 | 第19-43页 |
·T-S模糊模型及并行分布补偿(PDC)控制器设计 | 第19-23页 |
·T-S模糊模型的基本结构 | 第19-21页 |
·模糊控制器设计的并行补偿(PDC)方案 | 第21-22页 |
·T-S模糊系统的基本稳定性条件 | 第22-23页 |
·半主动悬架1/4子模型的建立 | 第23-27页 |
·1/4线性模型 | 第23-24页 |
·可调减振器的性能试验结果 | 第24-25页 |
·减振器F-V特性的分段线性化 | 第25-26页 |
·半主动悬架模糊动态子模型的建立 | 第26-27页 |
·半主动模糊控制系统全局模型的构建 | 第27-30页 |
·半主动悬架控制系统模糊全局模型 | 第27-28页 |
·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28-30页 |
·算法及其Simulink软件仿真 | 第30-40页 |
·Simulink软件仿真环境介绍 | 第30-31页 |
·算法的仿真结果 | 第31-40页 |
·ANFIS模糊控制器与传统模糊控制器之间仿真结果比较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嵌入式外围硬件电路的设计 | 第43-54页 |
·LPC2138处理器概述 | 第43-44页 |
·硬件电路设计 | 第44-51页 |
·信号采集与处理电路 | 第45-50页 |
·输出控制电路 | 第50-51页 |
·硬件可靠性设计 | 第51-53页 |
·抑制通道干扰 | 第51-52页 |
·印刷电路板的抗干扰设计 | 第52页 |
·采用屏蔽技术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神经网络模糊控制算法在嵌入式平台上的调试和实现 | 第54-64页 |
·ADS1.2开发环境介绍 | 第54-56页 |
·CodeWarrior IDE简介 | 第55页 |
·AXD调试器简介 | 第55-56页 |
·控制算法在ARM处理器上的实现 | 第56-63页 |
·ANFIS自适应算法的实现 | 第57-59页 |
·模糊控制算法的实现 | 第59-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人机交互界面 | 第64-76页 |
·uCLinux操作系统概述 | 第64-66页 |
·MiniGUI的移植 | 第66-70页 |
·MiniGUI简介 | 第66-67页 |
·MiniGUI图形库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 第67页 |
·MiniGUI的配置 | 第67-69页 |
·交叉编译和安装MiniGUI图形库 | 第69-70页 |
·LCD和Framebuffer驱动的编译和安装 | 第70-72页 |
·图形人机交互界面的构建 | 第72-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9页 |
·全文总结 | 第76-77页 |
·研究展望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情况 | 第84-85页 |
附录I | 第8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