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同义词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引言 | 第7-11页 |
·选题的缘起 | 第7-9页 |
·晏子与《晏子春秋》 | 第7-9页 |
·《晏子春秋》的语料价值 | 第9页 |
·《晏子春秋》语言的研究状况简介 | 第9页 |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关于本论文材料的使用情况说明 | 第10-11页 |
·《晏子春秋》的版本情况 | 第10页 |
·本文所采用的版本 | 第10-11页 |
2《晏子春秋》同义词概述 | 第11-19页 |
·《晏子春秋》同义词研究的几个问题 | 第11-17页 |
·古汉语同义词的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学界关于古汉语同义词界定的讨论 | 第12-14页 |
·本论文对古汉语同义词的界定 | 第14-16页 |
·本论文确定同义词所采用的方法 | 第16页 |
·本文同义词的辨析方法 | 第16-17页 |
·《晏子春秋》同义词的分类 | 第17-19页 |
·从音节的角度来分 | 第17-19页 |
·从语法的角度来分 | 第19页 |
3《晏子春秋》动词类同义词辨析 | 第19-35页 |
·行为方式不同 | 第19-21页 |
·行为程度不同 | 第21-23页 |
·行为侧重点不同 | 第23-25页 |
·对象表现关系不同 | 第25-27页 |
·附属色彩不同 | 第27-30页 |
·语法功能不同 | 第30-32页 |
·适用对象不同 | 第32-35页 |
4《晏子春秋》名词类同义词辨析 | 第35-43页 |
·范围大小不同 | 第35-37页 |
·适用对象不同 | 第37-38页 |
·附属色彩不同 | 第38-40页 |
·事物性状不同 | 第40-41页 |
·语义来源不同 | 第41-42页 |
·方言通语的不同 | 第42-43页 |
5 《晏子春秋》形容词类同义词辨析 | 第43-49页 |
·适用对象不同 | 第43-45页 |
·语义色彩不同 | 第45-46页 |
·语法功能不同 | 第46-47页 |
·属性侧重点不同 | 第47-49页 |
6《晏子春秋》同义词显示格式及形成原因 | 第49-56页 |
·《晏子春秋》同义词显示格式 | 第49-51页 |
·《晏子春秋》同义词的形成原因 | 第51-56页 |
·内部因素 | 第51-53页 |
·外部因素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