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

中文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第14-35页
 1 未来取向的内涵第15-17页
   ·未来取向的界定第15-16页
   ·未来取向的作用第16-17页
 2 未来取向发展的理论观点第17-22页
   ·未来取向发展的过程观第18-21页
   ·未来取向发展的要素观第21-22页
 3 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特点第22-23页
   ·青少年的目标和担忧第22页
   ·青少年对未来发展的探索和投入第22-23页
   ·青少年对未来发展的评价第23页
 4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第23-29页
   ·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第24-28页
   ·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同伴因素的关系第28-29页
   ·人际背景中的未来取向第29页
 5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第29-35页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29-34页
   ·本论文拟考察的问题第34-35页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第35-121页
 研究1 普通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理论框架与研究构想第35-94页
  研究1-A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的关系第35-64页
   1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第35-36页
   2 研究方法第36-42页
   ·被试第36-37页
   ·研究工具第37-42页
   3 结果第42-53页
   ·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特点第42-44页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关系第44-46页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关系第46-48页
   ·亲子沟通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关系第48-50页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关系第50-53页
   4 讨论第53-63页
   ·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特点第53-56页
   ·家庭因素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关系第56-63页
   5 结论第63-64页
  研究1-B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朋友群体特征、朋友沟通的关系第64-83页
   1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第64-65页
   2 研究方法第65-67页
   ·被试第65页
   ·研究工具第65-67页
   3 结果第67-77页
   ·青少年与朋友未来取向发展的相关分析第67-68页
   ·朋友群体特征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关系第68-71页
   ·朋友沟通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关系第71-72页
   ·朋友群体特征、朋友沟通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关系第72-77页
   4 讨论第77-82页
   ·青少年与朋友未来取向发展的相似性第77-78页
   ·朋友群体特征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关系第78-80页
   ·朋友沟通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关系第80-81页
   ·朋友群体特征、朋友沟通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关系第81-82页
   5 结论第82-83页
  研究1-C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关系的整合模型第83-94页
   1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第83-84页
   2 研究方法第84页
   ·被试第84页
   ·研究工具第84页
   3 结果第84-91页
   4 讨论第91-93页
   5 结论第93-94页
 研究2 处境不利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第94-121页
  理论框架与研究构想第94-95页
  研究2-A 贫困生的未来取向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第95-106页
   1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第95页
   2 研究方法第95-96页
   ·被试第95-96页
   ·研究工具第96页
   3 结果第96-103页
   ·贫困生与对照组未来取向发展特点的比较第96-98页
   ·贫困生的未来取向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第98-103页
   4 讨论第103-105页
   ·贫困生未来取向的发展特点第103页
   ·贫困生的未来取向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第103-105页
   5 结论第105-106页
  研究2-B 单亲家庭青少年的未来取向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第106-113页
   1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第106页
   2 研究方法第106-107页
   ·被试第106-107页
   ·研究工具第107页
   3 结果第107-110页
   ·单亲家庭青少年与双亲家庭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特点的比较第107-109页
   ·单亲家庭青少年的未来取向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第109-110页
   4 讨论第110-112页
   ·单亲家庭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特点第110-111页
   ·单亲家庭青少年的未来取向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第111-112页
   5 结论第112-113页
  研究2-C 流动家庭青少年的未来取向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第113-121页
   1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第113页
   2 研究方法第113-114页
   ·被试第113-114页
   ·研究工具第114页
   3 结果第114-119页
   ·流动家庭青少年与对照组未来取向发展特点的比较第114-116页
   ·流动家庭青少年的未来取向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第116-119页
   4 讨论第119-120页
   ·流动家庭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特点第119页
   ·流动家庭青少年的未来取向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第119-120页
   5 结论第120-121页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第121-128页
 1 家庭、同伴因素与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关系第121-125页
   ·青少年发展的微系统——家庭和同伴作为有机整体影响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第121-122页
   ·家庭和同伴对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影响具有领域的特定性第122-123页
   ·处境不利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机制具有特殊性第123页
   ·我国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及其机制具有文化特定性第123-125页
 2 研究启示第125-128页
   ·关注发展的多样性第125页
   ·关注个体自身因素在发展中的作用第125页
   ·教育启示第125-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7页
附录第137-140页
 附录1: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样题)第137-138页
 附录2: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样题)第138页
 附录3:亲子沟通问卷(样题)第138页
 附录4:具有高成就动机的朋友群体(样题)第138-139页
 附录5:具有问题行为的朋友群体(样题)第139页
 附录6:朋友沟通问卷(样题)第139页
 附录7:好朋友提名第139-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成果第140-141页
后记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桑塔耶纳美学思想研究
下一篇:接受视野中的《聊斋志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