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金融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概述 | 第12-19页 |
一、资产证券化的概述 | 第12-15页 |
(一) 资产证券化的产生背景 | 第12页 |
(二)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 第12-13页 |
(三) 资产证券化的特征 | 第13-15页 |
二、资产证券化的运作 | 第15-17页 |
(一)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流程 | 第15-16页 |
(二) 资产证券化主体的法律关系分析 | 第16-17页 |
三、小结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主要国家和地区资产证券化模式的比较(比较法研究) | 第19-34页 |
一、美国 | 第19-23页 |
(一) 信托(SPT,Special Purpose Trust) | 第19-21页 |
(二) 公司(SPC,Special Purpose Corporation) | 第21页 |
(三) 有限合伙 | 第21-22页 |
(四) 不动产抵押贷款投资载体(real-estate mortgage investment conduit) | 第22页 |
(五) 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real-estate investment trust) | 第22-23页 |
(六) 金融资产证券化投资信托(FASIT,financial assets securitization investment trust) | 第23页 |
二、法国 | 第23-24页 |
(一) 证券化贷款投资基金简介 | 第23页 |
(二) 证券化贷款投资基金的运作模式 | 第23-24页 |
三、中国台湾地区 | 第24-26页 |
(一) 特殊目的信托模式 | 第25页 |
(二) 特殊目的公司模式 | 第25-26页 |
四、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 第26-28页 |
(一) 按揭证券有限公司模式的简介 | 第27页 |
(二) 按揭证券有限公司运作程序(按揭贷款的资产证券化) | 第27-28页 |
(三) 按揭证券有限公司的法律配套 | 第28页 |
五、小结 | 第28-34页 |
(一) 资产证券化模式选择的考虑因素 | 第29-30页 |
(二) 特殊目的载体制度设计的经验借鉴 | 第30-32页 |
(三) 信托是实现资产证券化应用最广泛的典型模式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我国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载体模式选择分析 | 第34-43页 |
一、我国选择特殊目的载体所要考虑的因素 | 第34-35页 |
(一) 经济方面的因素 | 第34-35页 |
(二) 制度契合的因素 | 第35页 |
(三) 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原则 | 第35页 |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中特殊目的载体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35-41页 |
(一) 我国建立以特殊目的载体的公司模式分析 | 第35-37页 |
(二) 我国建立以特殊目的载体的信托模式分析 | 第37-40页 |
(三) 我国资产证券化公司制度与信托制度的比较 | 第40-41页 |
三、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我国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的立法建议 | 第43-51页 |
一、我国现行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框架 | 第43-44页 |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法律框架的构想 | 第44-51页 |
(一) 资产证券化的立法模式讨论 | 第44-45页 |
(二) 具体的立法建议 | 第45-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