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柱中流--王震亚的音乐世界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生平传略 | 第11-32页 |
一 儿时的音乐世界 | 第11-17页 |
(一) 初识音律 | 第11-13页 |
(二) 走出家门 | 第13-17页 |
二 音乐生涯的开始 | 第17-22页 |
(一) 入川求学 | 第17-19页 |
(二) 作曲家的摇篮——青木关 | 第19-22页 |
三 新院、新境、新声 | 第22-32页 |
(一) 暂居六朝旧都 | 第22页 |
(二) 发现宝藏——京剧 | 第22-25页 |
(三) 作曲技术再打磨——苏联专家 | 第25-26页 |
(四) 扬抑的岁月 | 第26-28页 |
(五) 托举未来的太阳——主编《音乐创作》 | 第28-30页 |
(六) 醉心古琴 | 第30-32页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成果和音乐创作成就 | 第32-67页 |
一 学术成果 | 第32-50页 |
(一) 民族音乐理论研究成果 | 第32-39页 |
1 和声民族化探索 | 第32-36页 |
2 序列音乐引进与创新 | 第36-39页 |
(二) 传统音乐研究工作的丰硕成果 | 第39-50页 |
1 京剧音乐分析——《贵妃醉酒》 | 第39-42页 |
2 京剧唱腔研究 | 第42-44页 |
3 古琴音乐分析 | 第44-50页 |
二 创作成就 | 第50-63页 |
(一) 柳色新——合唱曲《阳关三叠》 | 第50-54页 |
(二) 重塑古琴——管弦乐《梅花三弄》 | 第54-58页 |
(三) 钢琴曲改编中的民族化实践 | 第58-63页 |
三 "青木关"群体与"青木关"现象 | 第63-67页 |
(一) 青木关1947级的共性 | 第63-64页 |
(二) 时代的缩影,移步不换形 | 第64-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王震亚年表 | 第74-79页 |
附录一(王震亚京剧音乐研究) | 第79-82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