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29页 |
·黄曲霉毒素 | 第12-22页 |
·结构及性质 | 第12-13页 |
·毒性和代谢 | 第13-14页 |
·危害 | 第14-16页 |
·分布及污染 | 第16-18页 |
·AFB_1的检测方法 | 第18-20页 |
·污染的防治方法 | 第20-22页 |
·AFB_1的生物去毒 | 第22-28页 |
·微生物对AFB_1的结合吸附作用 | 第22-24页 |
·微生物对AFB_1的生物降解作用 | 第24-28页 |
·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28-29页 |
第2章 黄曲霉毒素B_1降解菌的筛选 | 第29-38页 |
·引言 | 第2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9-32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9页 |
·样品采集和培养基 | 第29-30页 |
·降解AFB_1菌的分离与筛选 | 第30页 |
·AFB_1的HPLC检测方法 | 第30-31页 |
·数据分析 | 第31-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菌株的初筛 | 第32页 |
·菌株的复筛 | 第32页 |
·培养液中AFB_1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32-35页 |
·讨论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降解AFB_1菌筛选中降解与吸附结合作用的区分 | 第38-46页 |
·引言 | 第3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8-40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9页 |
·菌株和培养基 | 第39页 |
·HPLC对AFB_1的检测与分析 | 第39页 |
·降解与吸附结合作用的区分 | 第39-40页 |
·pH的影响和排除 | 第40页 |
·数据分析 | 第40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40-44页 |
·降解与吸附结合作用的区分 | 第40-43页 |
·pH的影响和排除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黄曲霉毒素B_1降解菌的鉴定 | 第46-52页 |
·引言 | 第4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6-47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46页 |
·细菌和培养基 | 第46页 |
·F4菌株的鉴定 | 第46-47页 |
·结果 | 第47-50页 |
·形态学特征 | 第47-48页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48页 |
·菌株16S rRNA序列结果及分析 | 第48-50页 |
·讨论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施氏假单胞菌F4的降解特性研究 | 第52-64页 |
·引言 | 第5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2-54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52页 |
·菌种和培养基 | 第52-53页 |
·AFB_1的HPLC检测方法 | 第53页 |
·F4菌株的去毒活性物质及降解动力曲线测定 | 第53页 |
·影响F4细胞降解活性的因素 | 第53-54页 |
·降解条件响应面法优化设计 | 第54页 |
·数据分析 | 第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62页 |
·F4培养物对AFB_1的降解作用 | 第54-55页 |
·影响F4细胞降解活性的因素 | 第55-58页 |
·响应面试验设计 | 第58-62页 |
·讨论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4-67页 |
·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创新点 | 第65-66页 |
·建议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