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缩写符号与代号 | 第9-10页 |
第1章 天然产物活性成分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0-20页 |
·引言 | 第10页 |
·DNA结构及生物学特征 | 第10-12页 |
·药物与DNA的作用方式 | 第12-13页 |
·小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13-18页 |
·立项依据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立项依据及意义 | 第18-1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红景天苷与DNA的结合作用研究 | 第20-28页 |
·引言 | 第20-21页 |
·实验部分 | 第21-22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2-27页 |
·DNA对红景天苷的荧光猝灭机理 | 第22-24页 |
·红景天苷与DNA作用的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 | 第24页 |
·红景天苷与DNA作用的热力学参数 | 第24-25页 |
·KI焚光猝灭 | 第25-26页 |
·DNA热变性实验 | 第26页 |
·粘度实验 | 第26-27页 |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杜鹃素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及Cu~(2+)、Co~(2+)、Mg~(2+)的影响 | 第28-44页 |
·引言 | 第28-29页 |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ALS算法原理 | 第3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2-43页 |
·杜鹃素与DNA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 | 第32-33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33页 |
·中性红与DNA相互作用的吸收光谱 | 第33-34页 |
·杜鹃素与NR竞争作用的吸收光谱 | 第34页 |
·杜鹃素与DNA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 第34-37页 |
·圆二色谱 | 第37页 |
·粘度实验 | 第37-38页 |
·熔点测定 | 第38-39页 |
·ALS对杜鹃素与NR竞争结合DNA的二维吸收光谱数据的解析 | 第39-40页 |
·Cu~(2+)、Co~(2+)和Mg~(2+)对杜鹃素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40-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芍药苷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以及Zn~(2+)、Ca~(2+)、Mg~(2+)的干预机制 | 第44-56页 |
·引言 | 第44页 |
·实验部分 | 第44-46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4-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5页 |
·芍药苷与DNA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 | 第46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6-47页 |
·芍药苷与DNA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 第47-49页 |
·圆二色谱 | 第49-50页 |
·粘度实验 | 第50页 |
·熔点测定 | 第50-51页 |
·红外光谱 | 第51-52页 |
·Hoechst 33258的置换实验 | 第52页 |
·Zn~(2+)、Ca~(2+)和Mg~(2+)对芍药苷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52-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平行因子结合同步荧光法研究大黄酸与小牛胸腺DNA的结合作用 | 第56-63页 |
·引言 | 第56页 |
·实验部分 | 第56-58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6-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页 |
·平行因子分析算法(PARAFAC)原理 | 第57-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2页 |
·大黄酸对DNA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 | 第58页 |
·熔点实验 | 第58-59页 |
·粘度实验 | 第59页 |
·圆二色谱 | 第59-60页 |
·大黄酸与DNA-AO竞争作用的同步荧光光谱 | 第60-61页 |
·AO、DNA-AO和大黄酸的三维同步荧光光谱 | 第61页 |
·平行因子分析对三维同步荧光数据的解析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