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授受合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与接受研究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0-13页
 (一) 选题依据第10-11页
  1. 理论依据第10-11页
  2. 现实依据第11页
 (二) 选题的研究意义、重点、难点第11-12页
 (三) 研究方法第12-13页
一、灌输理论与接受理论概述第13-24页
 (一) 灌输理论概述第13-18页
  1. 灌输理论始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表达第13-14页
  2. 列宁对灌输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第14页
  3. 灌输理论的中国化第14-17页
  4. 灌输的现时代涵义第17-18页
 (二) 接受理论概述第18-22页
  1. 欧美的接受理论第18-20页
  2. 接受理论的本土阐释第20-21页
  3. 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的含义第21-22页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与接受互补与互动的必要与可能第22-24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与接受之理论互补第24-29页
 (一) 接受理论对灌输理论的补充作用第24-27页
  1. 灌输理论在理论上的不足第24-25页
  2. 接受理论的补充作用第25-27页
 (二) 灌输理论对接受理论的补充作用第27-29页
  1. 接受理论在理论上的不足第27页
  2. 灌输理论的补充作用第27-29页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与接受之实践互动第29-33页
 (一) 互动主体第29页
 (二) 互动客体第29-30页
 (三) 互动行为第30页
 (四) 互动心理第30-31页
 (五) 如何才能良性互动第31-33页
  1. 提高教育者个人素质,以增强灌输过程中对受教育者的影响第31页
  2. 教育者要注意区分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第31页
  3. 教育者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需要第31-32页
  4. 教育者要关注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和动机第32页
  5.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类信息的评估及优化第32页
  6. 努力创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良好的互动环境第32-33页
四、灌输与接受的有机统一:“授受合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第33-39页
 (一) “授受合一”模式的基本内涵第33页
 (二) “授受合一”模式的基本原则第33-35页
  1. 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原则第33-34页
  2. 参与性原则第34页
  3. 双重主体原则第34-35页
 (三) “授受合一”模式的基本方法第35-37页
  1. 理论宣传法第35-36页
  2. 实践感悟法第36页
  3. 沟通疏导法第36-37页
  4. 自我教育法第37页
 (四) “授受合一”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第37-39页
结语第39-40页
致谢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下一篇: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与儒家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