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5页 |
1 绪论 | 第15-35页 |
·研究背景 | 第15-21页 |
·科技创新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 第15-17页 |
·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 | 第17-19页 |
·ICT对科技人力资源(HRST)的需求 | 第19-21页 |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问题提出 | 第21-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研究框架及章节安排 | 第23-26页 |
·预期创新 | 第26页 |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 第26-35页 |
·科技人力资源(HRST) | 第26-27页 |
·能力 | 第27页 |
·ICT与信息产业 | 第27-35页 |
2 HRST能力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第35-89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35-47页 |
·能力建设(capacity building)概念溯源 | 第35-36页 |
·HRST能力建设的研究现状 | 第36-46页 |
·HRST能力建设内涵的界定 | 第46-47页 |
·能力及能力标准 | 第47-64页 |
·美国的SCANS能力标准 | 第49-51页 |
·OECD的定义和选择能力计划(DeSeCo) | 第51-59页 |
·欧洲Tuning项目的能力分类 | 第59-60页 |
·能力标准的其他相关讨论 | 第60-64页 |
·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 第64-66页 |
·人力资源开发的两个阶段 | 第64-65页 |
·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 | 第65-66页 |
·继续专业发展理论 | 第66-88页 |
·职业发展的理论溯源 | 第66-79页 |
·个人职业发展路径探析 | 第79-82页 |
·继续专业发展(CPD)的界定 | 第82-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3 ICT能力框架的模式研究 | 第89-133页 |
·职业导向模式 | 第91-111页 |
·美国NWCET IT技能标准框架 | 第91-98页 |
·美国职业信息框架O*NET | 第98-104页 |
·欧洲职业空间框架(Career-Space) | 第104-107页 |
·日本IT专业人员技能标准框架 | 第107-111页 |
·技能导向模式 | 第111-119页 |
·英国产业结构模型(ISM) | 第112-114页 |
·英国信息时代的技能框架(SFIA&SFIAplus) | 第114-119页 |
·工作流程导向模式 | 第119-128页 |
·能力框架模式的比较研究 | 第128-131页 |
·能力框架结构的比较 | 第129页 |
·能力框架剖面模型的比较 | 第129-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4 HRST能力建设模型 | 第133-155页 |
·模型构建 | 第133-134页 |
·国家层面的HRST能力建设 | 第134-142页 |
·制定政策引导HRST能力建设 | 第135页 |
·制定法律保障HRST能力建设 | 第135-136页 |
·完善资格证书制度促进HRST能力建设 | 第136-139页 |
·构建能力框架体系 | 第139-142页 |
·企业层面的HRST能力建设 | 第142-146页 |
·以能力框架为基础的企业职位描述 | 第143-144页 |
·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导向的组织机构设置 | 第144页 |
·企业能力差距管理 | 第144页 |
·企业职业发展方案的制定 | 第144-146页 |
·个人层面的HRST能力建设 | 第146-150页 |
·职业定位 | 第147页 |
·个人能力差距分析 | 第147-148页 |
·资格证书选择 | 第148页 |
·培训机构及培训方式选择 | 第148-150页 |
·HRST能力建设的利益相关者 | 第150-154页 |
·行业协会 | 第150-154页 |
·培训机构 | 第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154-155页 |
5 ICT能力与职业发展:概念模型与实证 | 第155-197页 |
·能力与职业发展路径相关性研究 | 第155-156页 |
·能力与职业发展:概念模型 | 第156-161页 |
·能力对职业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 | 第156-160页 |
·能力的交互作用及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 第160页 |
·假设的提出 | 第160-161页 |
·研究方法论 | 第161-174页 |
·问卷设计 | 第161-162页 |
·变量测量 | 第162-173页 |
·数据收集过程 | 第173页 |
·分析方法 | 第173-174页 |
·实证结果与讨论 | 第174-195页 |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评估 | 第175-184页 |
·假设检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184-195页 |
·本章小结 | 第195-197页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197-201页 |
·研究结论 | 第197-198页 |
·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 第198-199页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99-201页 |
参考文献 | 第201-217页 |
附录 | 第217-22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221-223页 |
致谢 | 第2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