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物流服务供应链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30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6页 |
·物流服务 | 第14-16页 |
·LSSC | 第16-22页 |
·汽车物流服务 | 第22-25页 |
·研究现状总结 | 第25-26页 |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26-29页 |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7-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本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2 LSSC 形成动因研究 | 第30-42页 |
·物流外包产生发展研究 | 第30-34页 |
·物流外包的机理 | 第30-32页 |
·制造企业物流外包 | 第32-34页 |
·物流服务的基本特征与演进 | 第34-38页 |
·物流服务的基本特征 | 第34-36页 |
·物流分工的演进分析 | 第36-37页 |
·物流服务的层次 | 第37-38页 |
·LSSC 的形成动因模型 | 第38-41页 |
·LSSC 两级合作动因研究 | 第38-39页 |
·LSSC 的形成动因模型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3 LSSC 服务能力模型研究 | 第42-56页 |
·LSSC 的内涵、特征与结构分析 | 第42-47页 |
·LSSC 内涵研究 | 第42-43页 |
·LSSC 特征分析 | 第43页 |
·LSSC 结构分析 | 第43-47页 |
·LSSC 服务能力模型 | 第47-55页 |
·物流服务能力的界定 | 第47-50页 |
·物流服务能力模型 | 第50-53页 |
·物流服务能力的获取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基于云服务的汽车 LSSC 体系构建研究 | 第56-80页 |
·汽车制造供应链与LSSC 融合发展 | 第56-63页 |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 第56页 |
·以主机厂为核心的汽车供应链组织模式及其管理特点 | 第56-58页 |
·汽车LSSC 的需求 | 第58-60页 |
·汽车制造供应链与LSSC 融合发展的稳定性研究 | 第60-63页 |
·基于云服务的汽车LSSC 结构研究 | 第63-69页 |
·物流云服务模式研究 | 第63-67页 |
·汽车LSSC 体系结构 | 第67-68页 |
·汽车LSSC 构建要点 | 第68-69页 |
·基于云服务的汽车LSSC 能力研究 | 第69-79页 |
·物流云服务体系能力要素分析 | 第70-72页 |
·物流云服务体系功能服务能力分析 | 第72-74页 |
·物流云服务体系信息服务能力分析 | 第74-78页 |
·物流云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分析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5 云服务体系下汽车 LSSC 能力协调研究 | 第80-98页 |
·汽车LSSC 信息服务能力协调研究 | 第80-83页 |
·汽车LSSC 物流功能服务商选择 | 第83-92页 |
·物流服务供应商选择问题 | 第83页 |
·双层规划模型介绍 | 第83-84页 |
·建立功能型物流服务商选择模型 | 第84-87页 |
·设计云自适应遗传算法 | 第87-89页 |
·功能性物流服务供应商选择模型求解分析 | 第89-92页 |
·汽车LSSC 功能服务能力协调研究 | 第92-97页 |
·汽车LSSC 功能服务能力协调问题描述 | 第92-93页 |
·汽车LSSC 功能服务能力协调模型 | 第93-96页 |
·设计分层迭代求解算法 | 第96-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6 汽车 LSSC 体系应用研究 | 第98-112页 |
·某汽车物流服务集成商背景 | 第98-99页 |
·某汽车制造供应链物流运作存在的问题 | 第99-100页 |
·汽车LSSC 体系建设 | 第100-110页 |
·以资产纽带打造客户云基础 | 第100-101页 |
·构建汽车LSSC 功能服务能力 | 第101-103页 |
·开发建设LSSC 支持平台 | 第103-110页 |
·应用效果分析 | 第110-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本文的结论 | 第112-113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6页 |
附录 | 第126-127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26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及获奖目录 | 第126-127页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