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肇源—太平川地区葡萄花油层储层精细预测及成藏条件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创新点摘要第8-13页
前言第13-18页
   ·研究题目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第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8-23页
   ·研究区位置第18页
   ·区域构造特征第18-19页
   ·区域构造演化第19-20页
     ·松辽盆地区域构造演化第19页
     ·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第19-20页
   ·区域地层特征第20-23页
第二章 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第23-45页
   ·地层划分对比的原则第23页
   ·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第23-24页
   ·地层划分对比的步骤第24页
   ·葡萄花油层层序地层格架第24-33页
     ·层序界面的识别方法第24-26页
     ·葡萄花油层各级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第26-33页
   ·层序地层格架特征第33-45页
     ·SQ1 及其内部体系域地层格架特征第33-34页
     ·SQ2 及其内部体系域地层格架特征第34-35页
     ·SQ3 及其内部体系域地层格架特征第35-45页
第三章 沉积特征研究第45-73页
   ·沉积相类型及识别标志第45-51页
     ·三角洲相第46-51页
     ·平原淤积相第51页
   ·单井沉积相分析第51-53页
   ·测井相模式第53-55页
     ·测井相要素第53-55页
     ·测井微相模式第55页
   ·联井相分析第55-57页
   ·地震相及属性分析第57-59页
     ·地震波形分析任务及方法第57页
     ·地震波形分类及其工作步骤第57-58页
     ·地震相与沉积相的转化第58-59页
   ·研究区沉积相展布特征第59-63页
     ·沉积相图绘制思路第59-60页
     ·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第60-63页
   ·榆树林油田沉积微相精细解剖第63-69页
   ·榆树林油田砂体成因类型第69-73页
     ·砂体成因类型第69-70页
     ·砂体间接触关系及其连通性分析第70-73页
第四章 精细储层预测第73-90页
   ·研究意义第73页
   ·研究思路第73-74页
   ·储层特征分析第74-76页
     ·砂岩北厚南薄,河道砂呈断续条带状分布第74-75页
     ·砂岩以薄层为主,不同相带差别大第75-76页
     ·储层非均质性强,不同相带间物性差异大第76页
   ·资料预处理与合成记录第76-79页
     ·测井资料预处理原理第76-77页
     ·测井曲线的编辑与校正第77页
     ·测井曲线归一化第77页
     ·测井曲线的基线漂移校正第77页
     ·测井曲线的标准化处理第77-78页
     ·地震合成记录第78-79页
   ·储层测井敏感性分析第79-80页
     ·不同曲线对砂泥岩响应第79页
     ·曲线与油水特征响应第79-80页
     ·曲线重构第80页
   ·地震反演技术第80-84页
     ·地震反演技术方法第80-82页
     ·不同地震工区反演方法优选第82-83页
     ·正演模型证明利用地震反演预测薄互层砂岩的可行性第83-84页
   ·反演效果评价第84-88页
     ·反演方法评价第84-86页
     ·试验区反演效果对比第86页
     ·反演分辨率第86-88页
   ·砂体厚度预测及效果分析第88-90页
     ·砂泥岩阈值判断第88页
     ·平面符合情况分析第88页
     ·效果分析第88-90页
第五章 构造特征及演化规律第90-110页
   ·构造特征及格局第90-93页
     ·构造特征第90-92页
     ·构造格局第92-93页
   ·构造样式与演化史第93-96页
     ·构造样式及与圈闭第93-95页
     ·构造发育史第95-96页
   ·断层封闭性研究与油源断层界定第96-103页
     ·断层封闭性研究第96-99页
     ·油源断层界定第99-103页
   ·断裂密集带成因探讨第103-106页
   ·圈闭评价第106-110页
     ·构造圈闭第106页
     ·微幅构造第106-107页
     ·微幅度构造成因类型及分布第107-110页
第六章 成藏条件及油气富集规律分析第110-128页
   ·石油地质条件分析第110-116页
     ·青山口烃源层为油气藏形成提供了丰富、优质的资源基础第110-113页
     ·古构造鼻状隆起有利侧向运移油气汇聚第113页
     ·广泛发育三角洲沉积砂体,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储存空间第113-115页
     ·油水分布受物性影响不明显第115-116页
     ·良好的生储盖时空组合条件为油气富集提供保障第116页
   ·油水分布特征及油气藏类型第116-120页
     ·油水分布特征第116-118页
     ·油藏类型多样为油气聚集提供场所第118-120页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及油气分布规律第120-128页
     ·油源断层、河道砂体及侧向封闭性断层的有机结合控制榆树林油田油气的富集第121-125页
     ·走滑成因密集带及边界断层所形成构造型油藏是兴城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第125-126页
     ·储层发育是制约丰乐、丰乐南、肇源南地区含油分布主要控制因素第126-128页
第七章 有利目标建议第128-143页
   ·油气运聚成藏模式第128-129页
     ·烃源岩及灶缘区油垂向运移后短距离侧向运移模式第128-129页
     ·反转构造带-三角洲前缘相油垂向运移后长距离侧向运移受晚期断层和砂体边界遮挡聚集成藏模式第129页
   ·有利区块设计第129-130页
   ·有利钻探目标设计及成藏条件分析第130-143页
     ·一类有利钻探目标4 口第131-134页
     ·二类有利钻探目标3 口第134-136页
     ·三类有利钻探目标10 口第136-143页
结论第143-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5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或完成的科研项目第151-152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152-153页
致谢第153-155页
详细摘要第155-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油田电力系统连锁故障分析与研究
下一篇:大庆长垣以西地区青山口组层序地层及油气成藏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