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研究--基于江西省实践的理论思考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价值 | 第10-11页 |
| ·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 ·概念综述 | 第11-14页 |
|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 ·研究设计 | 第18-20页 |
| ·研究假设 | 第18页 |
| ·问题陈述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 第2章 江西省工学交替教育模式运行的现状 | 第20-29页 |
| ·调查访谈情况概述 | 第20-21页 |
| ·调研对象 | 第20页 |
| ·调研方法 | 第20-21页 |
| ·问卷设计 | 第21页 |
| ·江西省工学交替运行的调研结果 | 第21-25页 |
| ·调研结果简述 | 第21页 |
| ·江西工学交替的运行形式 | 第21-25页 |
| ·江西省工学交替的实然状态描述 | 第25-29页 |
| ·学校实施条件不足 | 第26页 |
| ·政府统筹力度不够 | 第26-27页 |
| ·企业敷衍被动行事 | 第27-28页 |
| ·学生理解但是反对 | 第28-29页 |
| 第3章 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应然状态 | 第29-40页 |
| ·建构工学交替的理想运行模式 | 第29-36页 |
| ·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工学结合模式 | 第29-33页 |
| ·江西工学交替模式与德、美、台的比较 | 第33-35页 |
| ·建构工学交替理想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35-36页 |
| ·工学交替模式的理想状态分析 | 第36-38页 |
| ·工学交替理想运行模式的意义功能 | 第38-40页 |
| ·工学交替的理想运行模式 | 第38-39页 |
| ·工学交替理想模式的意义 | 第39页 |
| ·工学交替理想模式的功能 | 第39-40页 |
| 第4章 完善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思考 | 第40-50页 |
| ·工学交替运行存在的问题 | 第40-43页 |
| ·学校内涵建设贫乏 | 第40-41页 |
| ·政府相应职能缺位 | 第41-42页 |
| ·企业教育责任缺失 | 第42页 |
| ·学生自身素质不高 | 第42-43页 |
| ·工学交替运行障碍成因 | 第43-46页 |
| ·学校问题归因 | 第43页 |
| ·政府问题归因 | 第43-44页 |
| ·企业问题归因 | 第44-45页 |
| ·学生问题归因 | 第45-46页 |
| ·完善工学交替教育模式 | 第46-50页 |
| ·院校夯实内涵建设 | 第46-47页 |
| ·政府加强调控统筹 | 第47-48页 |
| ·企业承担教育责任 | 第48-49页 |
| ·学生积极应对变革 | 第49-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附录 | 第55-69页 |
| 附录A:访谈提纲 | 第55-57页 |
| 附录B:调查问卷 | 第57-65页 |
| 附录C:校企合作协议 | 第65-66页 |
| 附录D:工学交替教学计划 | 第66-6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