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银行制度与业务论文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实证分析及监管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第1-12页
引言第12-26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商业银行风险变化及监管制度的改革第12-14页
 第二节 银行监管的历史发展及思潮演变第14-20页
  一、商业银行自由发展时期(1694—1932年)第14-15页
  二、从自由走向全面管制(1933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第15-16页
  三、放松管制、金融自由化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第16-18页
  四、效率与安全并重的有效监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18-20页
 第三节 研究框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20-26页
  一、论文框架和主要内容第20-22页
  二、研究方法第22-24页
  三、创新之处第24页
  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第24-25页
  五、不足之处第25-26页
第一章 关于银行监管的理论与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6-53页
 第一节 早期的政府管制理论第26-33页
  一、公共利益论(The Public Interest Theory)第26-27页
  二、捕获论(The Capture Theory)第27-30页
  三、监管寻租论(The rent seeking theory)第30-31页
  四、经济监管理论(The Economic Theory of Regulation)第31-33页
 第二节 银行高风险性的研究第33-39页
  一、银行的中介功能导致的风险第33-35页
  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第35-36页
  三、政策失误导致的风险第36页
  四、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增加了银行系统的风险第36-38页
  五、金融不稳定假说第38-39页
 第三节 关于商业银行监管的文献综述第39-50页
  一、银行体系安全网第39-42页
  二、谨慎性风险监管第42-46页
  三、银行监管研究扩展:市场约束第46-48页
  四、中国学者关于银行监管的研究第48-50页
 第四节 概念框架及必要的界定、基本假设第50-53页
  一、风险的界定第50页
  二、商业银行风险的界定第50-52页
  三、银行风险监管的界定第52-53页
第二章 银行风险水平的决定及监管策略选择的模型分析第53-69页
 第一节 银行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第53-63页
  一、银行与储蓄者之间的博弈第53-57页
  二、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博弈第57-59页
  三、银行与借款者之间的博弈第59-61页
  四、银行之间的竞争博弈第61-63页
 第二节 经济周期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第63-67页
 第三节 最优监管策略的选择第67-69页
第三章 中国商业银行宏观风险实证分析第69-95页
 第一节 资产价格泡沫第69-74页
  一、资产泡沫事件的回顾第69-70页
  二、资产泡沫的定义及国外研究现状第70-72页
  三、资产价格泡沫引发银行危机的机理第72-74页
 第二节 股价波动与银行风险的实证分析第74-79页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第74-76页
  二、股价波动与银行风险第76-79页
 第三节 房价波动与银行风险的实证分析第79-87页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第79-80页
  二、房地产价格波动与银行风险第80-82页
  三、VAR模型分析第82-86页
  四、中国房地产泡沫与银行风险第86-87页
 第四节 银行风险与货币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第87-95页
  一、VAR模型第87-89页
  二、SVAR模型第89-92页
  三、Granger因果检验第92-95页
第四章 中国商业银行微观风险实证分析第95-130页
 第一节 方法、模型及数据第95-100页
  一、样本和变量的选择第95-98页
  二、计量模型第98-100页
 第二节 全样本实证研究结果、分析及评价第100-115页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第100-109页
  二、模型回归结果第109-112页
  三、解释变量的分析第112-115页
  四、模型结果的评价第115页
 第三节 分类样本实证研究结果、分析及评价第115-121页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第116-118页
  二、模型回归结果第118-120页
  三、解释变量的分析第120-121页
  四、模型结果的评价第121页
 第四节 关于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思考第121-130页
  一、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与政策影响对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第122-124页
  二、中国商业银行自身的状况决定监管的难度很大第124-125页
  三、银行风险及监管具有顺周期变化的特点第125-126页
  四、银行风险监管制度鱼需完善第126-130页
第五章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和风险偏好的历时和共时分析第130-170页
 第一节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第130-146页
  一、中国商业银行体系风险积累的历史回顾和风险偏好的变迁第130-136页
  二、中国商业银行体系风险的现状分析第136-146页
 第二节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情况及其监管的理论探讨第146-150页
  一、中国改革是卡尔多斯——希克斯改进而非帕累托改进第146-147页
  二、国有企业风险转嫁的结果第147-148页
  三、政府实现战略目标的结果第148-149页
  四、金融剩余、金融控制与财政替代第149页
  五、金融制度变迁的结果第149-150页
 第三节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内在自发形成机制第150-159页
  一、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第150-152页
  二、预算软约束导致信贷非市场化膨胀,积聚银行风险第152-153页
  三、银行业过度竞争使风险加剧第153-155页
  四、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第155-156页
  五、政府显性或隐性担保下银行道德风险第156-157页
  六、风险低估与风险健忘的存在第157-159页
 第四节 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外在冲击风险第159-170页
  一、信用环境恶化与银行风险的形成第159-161页
  二、政府主导型投资与银行风险的形成第161-163页
  三、国有企业改革与银行风险的形成第163-166页
  四、经济波动、货币经济政策与银行风险第166-168页
  五、外资银行的竞争,使中国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风险第168-170页
第六章 提高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水平的途径和建议第170-190页
 第一节 风险监管的决策模型第170-174页
  一、信息熵理论第170-172页
  二、最优监管水平的信息熵决策模型第172-174页
 第二节 深化改革,健全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第174-178页
  一、要加强董事会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第174-175页
  二、要强化监事会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的监督作用第175-176页
  三、促进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第176-178页
 第三节 银行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制度安排第178-182页
  一、建立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之间的组织协调机制第178-179页
  二、建立双边或多边的磋商制度和紧急救助制度第179-180页
  三、加强银监会和人民银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政策协调第180-181页
  四、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第181-182页
 第四节 逆经济周期监管与国际银行监管合作第182-186页
  一、加强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第182-183页
  二、更加积极地使用审慎监管工具第183-184页
  三、加大对银行业的宏观监管第184-185页
  四、加强国际层面上的监管合作,搞好银行监管的合作与协调第185-186页
 第五节 预防资产价格泡沫向银行体系传导第186-190页
  一、提高货币政策、银行监管及市场约束的有效性第186-187页
  二、制定房地产定额标准,并向社会公开第187-188页
  三、预防房地产泡沫向商业银行的传导第188-190页
参考文献第190-20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第209-210页
后记第210-212页
中文摘要第212-217页
Abstract第217-223页

论文共2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部环境与组织柔性对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物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