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对象及其概念界定 | 第9-14页 |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研究区域选取及其原因 | 第10-12页 |
·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城市近郊区 | 第12-13页 |
·被动型城市化村落 | 第13-14页 |
·研究重点及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25页 |
·城市化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关于城市发展的各种设想与理论 | 第17-18页 |
·空间结构: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及其转变趋势 | 第18页 |
·城市生活的研究 | 第18-19页 |
·城市化发展规律研究 | 第19-20页 |
·城市郊区城市化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城市化村落的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城市近郊区城市化村落的区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46页 |
·城市近郊区村落的区位分析 | 第25-26页 |
·城市近郊区的区位特性 | 第25页 |
·城市近郊区村落的区位优势 | 第25-26页 |
·空间优势 | 第25-26页 |
·政策优势 | 第26页 |
·村落被动城市化前的特征分析 | 第26-40页 |
·村落的空间形态 | 第27-33页 |
·村落总体空间结构 | 第27-29页 |
·公共空间 | 第29-31页 |
·基础设施 | 第31-32页 |
·建筑形式 | 第32-33页 |
·村落的社会空间网络 | 第33-39页 |
·村落中的个体因素 | 第34-36页 |
·村民的生活模式 | 第36-37页 |
·村民的社会交往空间 | 第37-39页 |
·村民的经济生活 | 第39-40页 |
·村民的思想观念 | 第40页 |
·村落被动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6页 |
·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 第41-43页 |
·城市化村落的区位优势 | 第43页 |
·城市化村落中的个人主体 | 第43-44页 |
·政策的推动 | 第44页 |
·城市空间规划 | 第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村落城市化后空间、社会经济的变迁 | 第46-63页 |
·区位的选择 | 第47-49页 |
·社区的空间形态的变迁 | 第49-53页 |
·社区的总体布局及其空间变化 | 第49-50页 |
·公共空间及其变化 | 第50-52页 |
·基础设施及其变化 | 第52页 |
·建筑形式及其变化 | 第52-53页 |
·社区的社会形态及其变迁 | 第53-58页 |
·社区中个体因素的变化及其适应性 | 第53-54页 |
·人口构成 | 第53-54页 |
·劳动力特点 | 第54页 |
·居住方式的变化及其适应性 | 第54-56页 |
·社区居民交往与空间的变化及其适应性 | 第56-58页 |
·居民的经济生活的变迁 | 第58-61页 |
·就业特征及其变化 | 第58-59页 |
·居民的收入及其变化 | 第59-60页 |
·居民的就业诉求 | 第60-61页 |
·居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 第61页 |
·相关问题的聚焦 | 第61-63页 |
第五章 思考与建议 | 第63-67页 |
·对村落搬迁的思考与建议 | 第63页 |
·对社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 第63-66页 |
·居民就业的解决 | 第63-64页 |
·深化社区规划与建设 | 第64-65页 |
·丰富社区活动,促进居民参与 | 第65-66页 |
·对课题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 第66-67页 |
附件一:即将搬迁村落的居民生活调查问卷 | 第67-69页 |
附件二:新建社区居民生活调查问卷 | 第69-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