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导论 | 第10-18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三)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6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一、识读生命、教育和生命教育 | 第18-25页 |
| (一) 生命的内涵及人的生命特征 | 第18-21页 |
| 1、生命的定义及形态 | 第18-19页 |
| 2、生命的特征 | 第19-21页 |
| (二) 生命与教育的融合 | 第21-23页 |
| 1、生命是教育的逻辑起点 | 第21-22页 |
| 2、教育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超越和提升 | 第22页 |
| 3、生命与教育统一于个体的自我发展 | 第22-23页 |
| (三) 生命教育的概念及科学内涵 | 第23-25页 |
| 1、生命教育的概念 | 第23页 |
| 2、生命教育的科学内涵 | 第23-25页 |
|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诉求 | 第25-31页 |
| (一) 减少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途径 | 第25-26页 |
| (二) 优化教育的必然选择 | 第26-28页 |
| 1、使生命得以完整展开和提升 | 第27页 |
| 2、使精神生命超越自然生命,实现二者和谐发展 | 第27-28页 |
|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唤 | 第28-31页 |
| 1、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 第28-29页 |
| 2、实现社会和谐 | 第29-31页 |
|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31-40页 |
| (一) 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现状 | 第31-32页 |
| 1、轻视生命 | 第31页 |
| 2、否定生命 | 第31页 |
| 3、暴虐生命 | 第31-32页 |
| 4、丧失生命成就感 | 第32页 |
| (二) 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 第32-40页 |
| 1、个体心理危机 | 第32-34页 |
| 2、教育忽视生命 | 第34-37页 |
| 3、环境无视生命 | 第37-40页 |
| 四、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 第40-54页 |
| (一)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之维 | 第40-44页 |
| 1、生命的意识教育 | 第40-41页 |
| 2、生命的挫折教育 | 第41-42页 |
| 3、生命的责任教育 | 第42-43页 |
| 4、生命的死亡教育 | 第43-44页 |
| (二)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机制之范 | 第44-50页 |
| 1、学校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 | 第44-45页 |
| 2、家庭生命教育的榜样示范 | 第45-47页 |
| 3、社会生命教育的积极介入 | 第47-48页 |
| 4、实践主体的不懈努力 | 第48-50页 |
| (三)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方法之行 | 第50-54页 |
| 1、理论教育法 | 第50页 |
| 2、实践锻炼法 | 第50-51页 |
| 3、情感陶冶法 | 第51-52页 |
| 4、心理咨询法 | 第52页 |
| 5、自我教育法 | 第52-54页 |
| 结语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