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20页 |
绪论 | 第20-40页 |
一 "旅美华人文学"研究范畴的提出 | 第20-27页 |
二 "美国形象"是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异国形象" | 第27-31页 |
三 相关研究成果与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40页 |
第一章 想象美国的三种模式 | 第40-94页 |
第一节 早期旅美留学生文学的美国形象 | 第42-56页 |
一 李恩富和容闳"自传"中的美国形象 | 第44-49页 |
二 进步或堕落:胡适和吴宓"留美日记"中的美国形象 | 第49-56页 |
第二节 "反美华工禁约文学"和"天使岛文学"中的美国形象 | 第56-69页 |
一 "金山"、"蛮夷"、"虎狼"和背信弃义的种族主义国家 | 第57-63页 |
二 "没有天使的天使岛" | 第63-69页 |
第三节 梁启超、伍廷芳笔下的"他者"形象 | 第69-82页 |
一 矛盾的"民主国"和"先进国":《新大陆游记》 | 第70-74页 |
二 "异"和矛盾的"他者"形象:《美国视察记》 | 第74-82页 |
第四节 20世纪20年代以前旅美华人笔下美国形象原因探析 | 第82-94页 |
第二章 文明与癫狂 | 第94-146页 |
第一节 "天风社"和"白马文艺社"发起人笔下的美国 | 第97-104页 |
一 异趣横生的"他者"和偏狭的美国人:林太乙笔下的美国形象 | 第97-100页 |
二 文明或病态:唐德刚、艾山作品中的美国形象 | 第100-104页 |
第二节 林语堂和黎锦扬笔下的美国形象 | 第104-120页 |
一 "新世界"和"旧世界":《唐人街》和《奇岛》中的美国形象 | 第105-113页 |
二 从"大熔炉"到"百衲衣":黎锦扬作品的美国形象 | 第113-120页 |
第三节 董鼎山、黄运基笔下的美国形象 | 第120-136页 |
一 知识、文化工业、迷狂和性错乱:董鼎山随笔的美国形象 | 第120-127页 |
二 癫狂的美国:黄运基的《奔流》和《狂潮》 | 第127-136页 |
第四节 20世纪30-40年代旅美华人笔下美国形象原因探析 | 第136-146页 |
第三章 美国"多面体" | 第146-196页 |
第一节 从边缘处境想象美国:於梨华、白先勇小说美国形象 | 第147-161页 |
一 丑陋的"他者":於梨华小说的美国形象 | 第149-156页 |
二 鬼影幢幢的摩天楼:白先勇小说的美国形象 | 第156-161页 |
第二节 "自我"视野中的"他者"形象 | 第161-174页 |
一 强权美国和奇异的"他者":聂华苓小说美国形象 | 第162-167页 |
二 麦高、吴崇兰散文的异族形象 | 第167-174页 |
第三节 美国"两形体":陈若曦、孟丝、伊犁小说美国形象 | 第174-185页 |
一 纠结在"来到"和"离去"之间:陈若曦小说的美国形象 | 第174-180页 |
二 富足的美国和失范的美国:孟丝、伊犁小说的美国形象 | 第180-185页 |
第四节 20世纪50-70年代旅美华人笔下美国形象原因探析 | 第185-196页 |
第四章 美国天堂、美国地狱 | 第196-248页 |
第一节 "新移民"留学生文学的多棱美国形象 | 第198-219页 |
一 孤绝、雄强、癫狂:严歌苓笔下的美国形象 | 第199-207页 |
二 "身体"的重构和解构:少君、曾晓文笔下的美国形象 | 第207-214页 |
三 天堂美国:以《华尔街职场》和《爱在无爱的硅谷》为例 | 第214-219页 |
第二节 "淘金文学"中的美国形象 | 第219-226页 |
一 地狱"天堂"和天堂"地狱"的"复合体" | 第219-224页 |
二 "梦幻仙境"和"死亡之城":《拉斯维加斯的中国女人》 | 第224-226页 |
第三节 美国浮世绘:"纪实文学"中的美国形象 | 第226-237页 |
一 民主美国的自由和不自由 | 第227-233页 |
二 美国"天堂"的幸和不幸 | 第233-237页 |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后旅美华人笔下美国形象原因探析 | 第237-248页 |
结语 | 第248-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264页 |
致谢 | 第264-2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66-26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