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音缭绕的六朝文学
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7页 |
前言 | 第17-23页 |
第一章 佛学与六朝社会思潮 | 第23-67页 |
第一节 佛史略览和佛法要义 | 第23-34页 |
一、印度佛教产生时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23-25页 |
二、佛法要义摘介 | 第25-32页 |
三、印度佛教初传中土 | 第32-34页 |
第二节 佛教的本土化历程 | 第34-48页 |
一、佛教与道教的恩怨 | 第34-38页 |
二、佛学与魏晋玄学的契合 | 第38-42页 |
三、论辩中佛教的保守与变通 | 第42-48页 |
第三节 儒释道三教趋一 | 第48-67页 |
一、名士型的高僧信徒 | 第49-52页 |
二、佛学化的玄谈名士 | 第52-56页 |
三、援佛革新的道教领袖 | 第56-62页 |
四、维摩形象对文人思想的影响 | 第62-67页 |
第二章 佛学的文学性思辨 | 第67-96页 |
第一节 佛典文学 | 第68-87页 |
一、佛传文学 | 第68-73页 |
二、佛赞文学 | 第73-75页 |
三、譬喻经 | 第75-79页 |
四、因缘经 | 第79-81页 |
五、戒律文学 | 第81-83页 |
六、佛偈 | 第83-85页 |
七、护法论辩文学 | 第85-87页 |
第二节 佛学的文学输出 | 第87-96页 |
一、译经体及其影响 | 第88-91页 |
二、佛典翻译的总体影响 | 第91-96页 |
第三章 佛学与六朝诗歌 | 第96-147页 |
第一节 佛学与诗歌音韵理论的创立 | 第97-101页 |
一、梵呗之东传 | 第97-98页 |
二、四声的创立 | 第98-101页 |
第二节 佛学与玄言诗 | 第101-111页 |
一、诗僧参玄 | 第102-107页 |
二、佛理入诗 | 第107-111页 |
第三节 佛学与山水诗 | 第111-138页 |
一、修行与山水 | 第111-114页 |
二、虚静之美对山水诗的启发 | 第114-117页 |
三、谢氏家族一脉相承的山水佛缘 | 第117-132页 |
四、其他重要奉佛诗人的山水诗创作 | 第132-138页 |
第四节 佛学与宫体诗 | 第138-147页 |
一、创作主体的佞佛倾向 | 第139-141页 |
二、宫体诗里的隐性佛学因素 | 第141-147页 |
第四章 佛学与六朝小说 | 第147-212页 |
第一节 佛学与志怪小说 | 第148-182页 |
一、魏晋志怪里的佛学因素 | 第149-160页 |
二、南北朝志怪里的佛学因素 | 第160-176页 |
三、蓬莱仙话与佛教志怪 | 第176-182页 |
第二节 佛学与志人小说 | 第182-194页 |
一、六朝志人小说概况 | 第182-184页 |
二、主要作品中的佛学影响 | 第184-194页 |
第三节 佛学观念对小说的影响 | 第194-212页 |
一、六道轮回说对小说地狱概念的影响 | 第194-200页 |
二、因果报应观对小说复仇意识的影响 | 第200-205页 |
三、小说中观音菩萨信仰的中土化 | 第205-212页 |
第五章 佛学与六朝文学审美 | 第212-235页 |
第一节 佛教与美学的辩证关系 | 第212-217页 |
一、六朝美学的思想渊源 | 第212-214页 |
二、佛教的“非美”与“非非美” | 第214-217页 |
第二节 佛学对文学审美范畴的影响 | 第217-227页 |
一、顿悟与灵感 | 第217-219页 |
二、境界与意境 | 第219-222页 |
三、以圆为美 | 第222-223页 |
四、心性之论 | 第223-227页 |
第三节 佛学与《文心雕龙》 | 第227-235页 |
一、刘勰的佛学因缘 | 第228-230页 |
二、古因明学与《文心雕龙》 | 第230-231页 |
三、成实学派与《文心雕龙》 | 第231-232页 |
四、中道观与《文心雕龙》 | 第232-235页 |
结语 | 第235-237页 |
参考文献 | 第237-246页 |
后记 | 第246-24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249-25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