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导言 | 第8-12页 |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0页 |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 ·论文结构 | 第11-12页 |
| 第2章 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 ·国内外生态补偿的发展研究 | 第12页 |
| ·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 | 第12-14页 |
| ·博弈论 | 第12-13页 |
| ·福利经济学 | 第13页 |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3-14页 |
| ·生态补偿的价值化研究 | 第14-15页 |
| ·生态补偿的实践研究 | 第15-19页 |
| ·国外关于生态补偿的实践研究 | 第15-16页 |
| ·国内关于生态补偿的实践研究 | 第16-18页 |
| ·生态补偿研究的不足及有待改进之处 | 第18-19页 |
| 第3章 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补偿机理分析 | 第19-28页 |
| ·跨区污染的含义 | 第19页 |
| ·陕南秦巴山区南水北调工程的跨区污染的机理分析 | 第19-23页 |
| ·公共物品的私人自愿供给机理 | 第19-21页 |
| ·生态补偿主体的博弈 | 第21-23页 |
| ·陕南秦巴山区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机理分析 | 第23-28页 |
|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 第23-24页 |
|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机理 | 第25-28页 |
| 第4章 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补偿现状分析 | 第28-38页 |
| ·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 第28-29页 |
| ·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补偿相关政策概述 | 第29-30页 |
| ·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 | 第29-30页 |
| ·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 | 第30页 |
| ·倡导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 第30页 |
| ·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补偿现状 | 第30-38页 |
| ·环境方面 | 第30-35页 |
| ·经济发展方面 | 第35-36页 |
| ·生态移民方面 | 第36-38页 |
| 第5章 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44页 |
| ·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补偿中的利益主体 | 第38页 |
| ·生态补偿中的问题 | 第38-44页 |
| ·退耕还林粮食补偿标准缺乏合理性 | 第38-39页 |
| ·退耕还林粮食补贴年限不公平 | 第39页 |
| ·退耕还林过程补偿不到位、侵犯农民权益现象严重 | 第39-40页 |
| ·尚未建立协调各方利益的生态补偿机制 | 第40-41页 |
|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难以量化 | 第41-42页 |
| ·尚未进行充分产业结构调整 | 第42-44页 |
| 第6章 完善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补偿的政策建议 | 第44-50页 |
| ·提高退耕还林补偿标准 | 第44页 |
| ·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限 | 第44-45页 |
| ·积极主动反映本地区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利益诉求 | 第45页 |
| ·加强与受惠地区的交流与协作,促进本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 第45-47页 |
| ·水资源交易模式 | 第46-47页 |
| ·建立流域生态价值评估机制 | 第47页 |
|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 第47-50页 |
| ·鼓励发展的产业 | 第47-48页 |
| ·禁止发展的产业 | 第48-50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0-51页 |
| ·全文总结 | 第50页 |
| ·文章不足与展望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