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采访和报道论文

日本媒体涉华报道同质现象研究

内容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1页
绪论第11-23页
 第一节 选题意义第11-14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第14-17页
 第三节 问题界定第17-19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第19-20页
 第五节 论文创新第20-23页
第一章 日本媒体发展特征及其同质化第23-52页
 第一节 高度发达的日本媒体第23-35页
  一、日本报业:备受青睐的信息之源第23-26页
  二、杂志书籍:引导舆论的重要阵地第26-29页
  三、广播电视:受控于报业集团强势发展第29-30页
  四、动漫媒体:潜移默化传播日本文化第30-31页
  五、网络媒体:引领新媒体高歌猛进第31-35页
 第二节 日本媒体的发展变迁第35-42页
  一、行走在商业主义与国家主义之间第35-36页
  二、战争与灾难助推形成媒体垄断格局第36-37页
  三、战时追随和服务法西斯战争的武器第37-39页
  四、美国占领时期对日本媒体的强行改造第39-40页
  五、现代日本媒体基本制度和格局的确立第40-42页
 第三节 日本媒体传播特征分析第42-46页
  一、日本媒体三极传播模式特点第42-44页
  二、日本媒体关注负面新闻的特点第44-45页
  三、日本媒体屈从利益集团的特点第45-46页
 第四节 日本媒体的社会影响力第46-52页
  一、日本民众具有高度的媒体依赖性第47页
  二、日本民众保持极高的媒体接触率第47-50页
  三、日本媒体拥有强大的舆论引导力第50-52页
第二章 日本政府的新闻政策与同质化第52-73页
 第一节 日本政府媒体政策的变迁第52-59页
  一、明治政府对媒体的扶持与管控第52-54页
  二、战时日本政府对媒体的严密管制第54-56页
  三、美国占领时期带来新闻自由的契机第56-57页
  四、日本政府对媒体软约束机制的形成第57-59页
 第二节 日本媒体对政治的反制作用第59-64页
  一、媒体蜕变为国家主义的吹鼓手第59-61页
  二、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影响政府决策第61-63页
  三、媒体扮演政府权力的监督者角色第63-64页
 第三节 日本媒体与政治的相互依存共生第64-73页
  一、媒体与政府在国家利益旗帜下集合第64-66页
  二、记者俱乐部是媒体与政治合作的典范第66-69页
  三、媒体与政府的相互依存与博弈较量第69-73页
第三章 日本媒体涉华报道的同质性第73-112页
 第一节 日本媒体涉华报道的同质性第73-77页
  一、中国题材报道备受日本媒体关注第73-74页
  二、中日关系决定涉华报道跌宕起伏第74-75页
  三、日本媒体涉华报道同质特点明显第75-77页
 第二节 日本媒体涉华报道负面居多第77-93页
  一、渲染中国发展问题及“中国威胁论”第79-81页
  二、模糊中国历史教育和“反日教育”第81-84页
  三、回避背景刻意夸张报道对日示威第84-85页
  四、美化侵略战争并煽动反华情绪第85-86页
  五、大肆炒作中国人在日犯罪问题第86-88页
  六、制造“毒饺子”事件引发对中国食品的不安第88-93页
 第三节 日本媒体涉华报道同质手法第93-103页
  一、遵循舆论一律的报道原则第94-95页
  二、运用煽情加疾风暴雨式报道第95-96页
  三、利用“意见领袖”导航社会舆论第96-99页
  四、强化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报道第99-101页
  五、善用平衡报道对新闻做负面处理第101-102页
  六、假借美国之口压制和攻击中国第102-103页
 第四节 日本媒体涉华同质报道趋向好转第103-112页
  一、江泽民访日遭遇日本媒体“标准照”第103-104页
  二、朱镕基的“微笑外交”及“感谢外交”第104-105页
  三、温家宝“融冰之旅”改变日本媒体偏见第105-106页
  四、胡锦涛“暖春之旅”展现日本媒体善意第106-107页
  五、积极客观报道汶川大地震及救援行动第107-108页
  六、日本媒体对北京奥运会报道态度逆转第108-110页
  七、日本媒体近来涉华报道的发展趋势第110-112页
第四章 日本媒体涉华报道同质性影响第112-138页
 第一节 影响社会舆论及相互印象第112-116页
  一、媒体建构了日本人“中国观”的舆论场第112-113页
  二、媒体报道影响两国民众的相互好感第113-115页
  三、日本媒体负面报道影响两国睦邻友好第115-116页
 第二节 影响两国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解决第116-123页
  一、媒体歪曲历史事实致使历史问题误入歧途第116-118页
  二、媒体推波助澜致使东海和钓鱼岛问题陷入僵局第118-121页
  三、日本媒体导演中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第121-123页
 第三节 影响日本对华外交政策的导向第123-129页
  一、日本媒体利用议程设置引导外交舆论第123-125页
  二、日本媒体参与并影响对华外交政策制定第125-126页
  三、日本媒体将持续影响对华外交价值取向第126-129页
 第四节 影响中日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第129-132页
  一、负面报道导致中日两国经贸关系降温第129-130页
  二、日本媒体持续批评导致ODA 提前终止第130-131页
  三、日本媒体报道影响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第131-132页
 第五节 影响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稳定第132-138页
  一、民间冲突有升级为军事对抗的危险第132-134页
  二、媒体的倾向性报道助推两国军事对立第134-136页
  三、日本媒体为军事突破摇旗呐喊第136-138页
第五章 日本媒体涉华报道同质性原因第138-174页
 第一节 独特的文化塑造媒体报道的同质性第138-146页
  一、岛国心态催生排他和危机意识第139-140页
  二、民族的单一性孕育文化的同质性第140页
  三、集团主义塑造媒体观点一致性第140-141页
  四、耻感文化导致缺乏自省意识第141-142页
  五、神道教与理性精神的缺失第142-143页
  六、人种优秀意识孕育了民族差别意识第143-145页
  七、文化矛盾性与涉华报道的无常性第145-146页
 第二节 国益论是主宰涉华报道的风向标第146-151页
  一、日本媒体遵循国家利益优先的报道原则第146-147页
  二、通过涉华负面报道谋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第147-149页
  三、日本媒体通过争取国际话语权提高国家地位第149-151页
 第三节 政治保守化影响涉华报道同质性第151-157页
  一、日本政治保守化影响媒体涉华报道第151-154页
  二、沉默的螺旋催生日本媒体的质变第154-156页
  三、民族主义情绪左右媒体报道的公正性第156-157页
 第四节 日本人“中国观”影响涉华报道同质性第157-166页
  一、日本民众对华感情认知的变动轨迹第158-162页
  二、日本人观察中国问题的细节迷思第162-164页
  三、扭曲的中国观影响报道基调第164-166页
 第五节 媒体自身利益影响对华报道同质性第166-174页
  一、媒体垄断为舆论操控提供便利第166-167页
  二、经济利益驱动媒体报道的倾向第167-169页
  三、强化负面报道提升受众愉悦指数第169-171页
  四、新闻伦理与社会责任的缺失第171-172页
  五、对西方新闻理念的教条式追捧第172-174页
第六章 日本媒体涉华报道同质性应对策略第174-202页
 第一节 理性看待日本媒体涉华报道的倾向性第174-182页
  一、树立中国人正确客观的日本观第174-177页
  二、国家利益决定媒体的报道倾向第177-178页
  三、客观报道只是媒体永远追求的方向第178-179页
  四、日本媒体积极正面的力量不容忽视第179-180页
  五、从日本媒体涉华报道反观自身不足第180-182页
 第二节 促进日本媒体和舆论生态环境的再造第182-189页
  一、塑造具有独立意识的新型现代公民第182-183页
  二、重构媒体负责任的新闻伦理价值体系第183-185页
  三、发挥政治营造媒体生态环境的主导作用第185-187页
  四、构建有利涉华报道的媒体公共关系第187-189页
 第三节 加大全方位中日民间交流和互信第189-192页
  一、广泛深入交流有利改变刻板成见第189-190页
  二、人际文化交流有利于形成社会共识第190-191页
  三、媒体在交流中尽量避免“旧本意象”第191-192页
 第四节 加强和改善中国对日传播的效果第192-197页
  一、精心甄选对日传播内容第192-193页
  二、精确瞄准主要传播对象第193页
  三、适当选择有效传播媒介第193-197页
 第五节 抢占全球话语权制高点第197-202页
  一、加强对日本主流社会受众的研究定位第197页
  二、针对日本主流群体加强对中国正面形象报道第197-198页
  三、扩大中国主流新闻媒体在日本社会的影响力第198-199页
  四、构建具有独立视角及用语的国际传播体系第199页
  五、积极主动抢占重大国际议题的话语权第199-200页
  六、善于多方位多层次借用日本媒体第200-202页
结论第202-204页
参考文献第204-213页
后记第213-214页

论文共2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媒体自杀报道的伦理规范研究
下一篇:中国报业的产权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