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研究方向和目的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 第9-12页 |
·工程款的界定 | 第9-10页 |
·工程款拖欠的概念 | 第10-1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建设领域工程款拖欠的现状 | 第13-27页 |
·建设领域工程款拖欠的现状 | 第13-21页 |
·工程款拖欠的动态趋势 | 第13-15页 |
·工程款拖欠的结构特点 | 第15-21页 |
·建设领域工程款拖欠的政府对策 | 第21-27页 |
·国内相关政策纵览 | 第21-25页 |
·措施效果评析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建设领域工程款拖欠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 第27-40页 |
·相关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27-30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7-29页 |
·博弈论——“囚徒困境” | 第29页 |
·不完全契约理论 | 第29-30页 |
·工程款拖欠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4页 |
·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危机 | 第30-31页 |
·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囚徒困境” | 第31-34页 |
·建设工程合同的契约不完全性 | 第34页 |
·建设领域工程款拖欠问题的理论解决方案 | 第34-39页 |
·约束契约和契约执行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信用风险 | 第34-36页 |
·强制推行工程担保制度——走出“囚徒困境” | 第36-37页 |
·完善信用制度——降低契约不完备的信用风险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境外防治工程款拖欠的相关做法 | 第40-52页 |
·社会信用体系 | 第40-42页 |
·美国 | 第40-42页 |
·欧洲大陆国家 | 第42页 |
·日本 | 第42页 |
·建筑市场监管机制 | 第42-44页 |
·北美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建筑市场监管模式 | 第43-44页 |
·欧洲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建筑市场监管模式 | 第44页 |
·亚洲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建筑市场监管模式 | 第44页 |
·国际工程合同及其争端解决方式 | 第44-47页 |
·FIDIC 合同 | 第45-46页 |
·NEC 合同 | 第46页 |
·ICE 合同 | 第46页 |
·JCT 合同 | 第46页 |
·AIA 合同 | 第46-47页 |
·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制度 | 第47-49页 |
·工程担保制度 | 第47-48页 |
·工程保险制度 | 第48-49页 |
·国外做法对防治我国建设领域工程款拖欠问题的启示 | 第49-52页 |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第49-50页 |
·完善建筑市场监管机制 | 第50-51页 |
·建立多元化的工程合同争端解决途径 | 第51页 |
·推广工程保证担保及工程保险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建设领域工程款拖欠问题的防治机制 | 第52-67页 |
·健全防治工程款拖欠的相关配套法律体系 | 第52-55页 |
·我国现行的防治拖欠的相关法律法规 | 第52-53页 |
·建立防治拖欠的相关配套法律体系的步骤及重点 | 第53-55页 |
·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 | 第55-57页 |
·加快政府的确位调整 | 第55-56页 |
·严格管理政府投资工程 | 第56页 |
·推进个人注册执业制度 | 第56-57页 |
·加强建筑质量安全管理 | 第57页 |
·建立信用风险防范体系 | 第57-60页 |
·规范合同文本,创新纠纷解决方式 | 第58-59页 |
·推行双向工程保证担保制度 | 第59-60页 |
·细化并部分强制推行工程保险品种 | 第60页 |
·改革风险防范的管理制度及服务体系 | 第60页 |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 第60-65页 |
·建设领域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的主体 | 第61页 |
·建设领域信用管理制度的工具采纳 | 第61-65页 |
·培育信用市场环境 | 第65-67页 |
·加快建设领域信用市场建设 | 第65页 |
·培养建设领域企业社会责任 | 第65页 |
·发挥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的作用 | 第65-66页 |
·加强建设领域信用文化建设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7-68页 |
·得出的主要结论 | 第67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