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分子基础 | 第11-19页 |
·HA 基因 | 第11-12页 |
·NA 基因 | 第12-13页 |
·NP 基因 | 第13页 |
·M 基因 | 第13-14页 |
·NS 基因 | 第14-17页 |
·聚合酶复合体基因 | 第17-19页 |
·流感病毒流行史 | 第19-20页 |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南方水禽群系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 | 第21-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病毒株 | 第21-22页 |
·SPF 鸡胚及实验动物 | 第22页 |
·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测定 | 第22页 |
·病毒对 BALB/c 小鼠的致病性实验 | 第22-23页 |
·结果 | 第23-24页 |
·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的测定 | 第23页 |
·105EID50剂量病毒感染后小鼠死亡结果 | 第23页 |
·105EID50剂量病毒感染后小鼠体重变化结果 | 第23-24页 |
·讨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A/AH/2/05 对小鼠致病力的分子基础探索 | 第26-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病毒株 | 第26页 |
·实验动物及相关设施 | 第26页 |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引物 | 第26-27页 |
·质粒 | 第27页 |
·重组 pBD 质粒的构建 | 第27-28页 |
·病毒拯救及重组病毒的鉴定 | 第28-29页 |
·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实验 | 第29页 |
·野生及拯救亲本毒对 SPF 鸡的静脉接种指数(IVPI)的测定 | 第29-30页 |
·结果 | 第30-51页 |
·两株模型病毒之间的氨基酸差异 | 第30页 |
·病毒拯救及鉴定结果 | 第30页 |
·野毒及拯救亲本毒静脉接种指数(IVPI)的测定 | 第30-31页 |
·拯救病毒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的测定结果 | 第31-32页 |
·野生病毒和救获亲本病毒对 BALB/c 小鼠的致病性 | 第32-35页 |
·单基因替换病毒对 BALB/c 小鼠的致病性 | 第35-39页 |
·双基因替换病毒对 BALB/c 小鼠的致病性 | 第39-41页 |
·嵌合重组病毒及点突变组合重组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 | 第41-48页 |
·点突变病毒对 BALB/c 小鼠的致病性 | 第48-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第四章 重组病毒聚合酶活性差异分析 | 第53-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试剂 | 第53页 |
·质粒和细胞 | 第53页 |
·引物 | 第53-54页 |
·流感病毒聚合酶复合体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54页 |
·转染细胞形成病毒聚合酶复合体 | 第54页 |
·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量的检测与分析 | 第54-55页 |
·结果 | 第55-56页 |
·讨论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4页 |
附录 | 第74-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作者简历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