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棉花抗逆相关基因GhDr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6页
   ·文献综述第15-24页
     ·植物抵御非生物逆境的分子机制第15-16页
     ·参与植物非生物逆境信号转递的信号分子第16-20页
     ·植物耐受非生物胁迫的三条信号转导途径第20-21页
     ·植物抗逆相关MAPK 磷酸化级联途径第21-23页
     ·植物抗逆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第23页
     ·植物基因的可变剪接现象第23-24页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24-25页
   ·实验设计第25-26页
第二章 棉花抗逆相关新基因GhDr1 及其启动子的克隆、可变剪接分析第26-45页
   ·材料与方法第26-32页
     ·实验材料第26-27页
     ·方法第27-32页
   ·GhDr1 的基因组序列获得第32-35页
     ·筛选陆地棉Y18 基因组BAC 文库第32-33页
     ·TAIL-PCR 获得未知基因片段的5’端侧翼序列第33-34页
     ·TAIL-PCR 获得未知基因片段的3’端侧翼序列第34-35页
   ·GhDr1 的cDNA 序列获得及可变剪接现象分析第35-41页
     ·RT-PCR 和TAIL-PCR 获得GhDr1 的cDNA 序列第35-37页
     ·GhDr1 的基因结构分析第37-39页
     ·GhDr1 的可变剪接分析第39-41页
   ·GhDr1 的启动子序列获得及分析第41-43页
   ·讨论与小结第43-45页
     ·讨论第43页
     ·小结第43-45页
第三章 GhDr1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5-56页
   ·方法第45-46页
   ·GhDr1 的蛋白序列特征、二级结构分析第46-48页
   ·GhDr1 的亲疏水性、亚细胞定位及潜在磷酸化位点预测第48-49页
   ·GhDr1 的同源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第49-51页
   ·GhDr1 的功能预测第51-53页
   ·讨论与小结第53-56页
第四章 棉花中GhDr1 的表达谱及亚细胞定位第56-67页
   ·材料与方法第56-60页
     ·实验材料第56页
     ·方法第56-60页
   ·Real-Time PCR 分析GhDr1 在棉花各生长发育时期器官中的相对表达量第60-63页
     ·热硼酸法及试剂盒法提取棉花各组织总RNA 比较第60-61页
     ·GhDr1 在棉花中的表达谱分析第61-63页
   ·GhDr1 的亚细胞定位分析第63-65页
     ·GhDr1-GFP 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3-65页
     ·基因枪轰击洋葱表皮瞬时表达分析第65页
   ·讨论与小结第65-67页
第五章 转GhDr1 纯系拟南芥植株的获得第67-80页
   ·材料与方法第67-72页
     ·实验材料第67页
     ·方法第67-72页
   ·pBIGhDr1GUS 植物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第72-74页
     ·中间表达载体的构建第72页
     ·pBIGhDr1GUS 植物过表达载体的构建第72-74页
   ·转化模式植物拟南芥第74-75页
     ·电击法转化农杆菌LBA4404第74-75页
     ·改良转化拟南芥的蘸花法第75页
   ·转基因纯系植株的获得第75-77页
     ·T1 代植株的PCR 鉴定、卡那抗性筛选和GUS 染色鉴定第75-77页
     ·T2 代植株的分离比筛选第77页
   ·Real-Time PCR 分析获得转GhDr1 的高表达及低表达植株第77-79页
   ·讨论与小结第79-80页
第六章 GhDr1 在转基因拟南芥中的抗逆相关生理功能分析第80-90页
   ·材料与方法第80-81页
     ·实验材料第80页
     ·方法第80-81页
   ·拟南芥At4G02210 基因T-DNA 插入纯合突变体的获得第81-83页
     ·T2 代分离比筛选第82页
     ·三引物法鉴定纯合突变体第82-83页
   ·GhDr1 的抗逆相关生理实验第83-88页
     ·未处理时转基因株系生长情况好于野生型第83-85页
     ·转GhDr1 过表达拟南芥株系对外源ABA 敏感性分析第85页
     ·转GhDr1 过表达拟南芥株系对盐胁迫敏感性分析第85-86页
     ·转GhDr1 过表达拟南芥株系在ABA 平板上的萌发实验第86-87页
     ·转GhDr1 过表达拟南芥株系在NaCl 平板上的萌发实验第87-88页
   ·讨论与小结第88-90页
     ·讨论第88页
     ·小结第88-90页
第七章 全文结论第90-92页
   ·通过本论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99页
致谢第99-100页
作者简历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oja亚属遗传多样性及性状类型间的遗传差异分析
下一篇:小麦谷朊粉挤压组织化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