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大豆Soja 亚属内种质资源概述 | 第12-14页 |
·大豆Soja 亚属内种质资源的组成 | 第12-13页 |
·半野生大豆分类地位 | 第13页 |
·野生大豆的利用价值和保护现状 | 第13-14页 |
·遗传多样性 | 第14-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遗传多样性数据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Soja 亚属内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8-19页 |
·栽培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9-21页 |
·半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大豆Soja 亚属内种子大小的遗传差异及半野生类型分类归属 | 第23-35页 |
·材料 | 第23页 |
·方法 | 第23-27页 |
·DNA 的提取 | 第23-24页 |
·扩增引物 | 第24-25页 |
·SSR 扩增程序 | 第25-26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第26-27页 |
·统计分析 | 第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SSR 位点等位基因数的遗传变异 | 第27页 |
·遗传多样性变异 | 第27-29页 |
·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秣食豆遗传聚类分析 | 第29-30页 |
·群体结构分析 | 第30-33页 |
·讨论 | 第33-35页 |
·Soja 亚属多样性变异 | 第33页 |
·Subgenus Soja 亚属内的类型间的亲缘关系及百粒重变异体现在Soja 亚属进化上的意义 | 第33-34页 |
·Subgenus Soja 亚属内的基因交流 | 第34-35页 |
第三章 Soja 亚属的百粒重类型和种皮颜色类型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35-47页 |
·材料 | 第35-36页 |
·方法 | 第36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6页 |
·SSR 位点等位基因数的遗传变异 | 第36-37页 |
·分组间遗传参数变异 | 第37-40页 |
·各分组间的遗传关系 | 第40-44页 |
·野生、半野生、栽培秣食豆的遗传结构分析 | 第44-46页 |
·讨论 | 第46-47页 |
第四章 不同生态区域的野生、半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47-52页 |
·材料 | 第47页 |
·方法 | 第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1页 |
·SSR 位点的遗传变异分析 | 第47-48页 |
·四大生态区分组的遗传变异分析 | 第48-49页 |
·各分组间的遗传分化 | 第49-50页 |
·四大生态区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的遗传结构分析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附表 | 第59-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