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森林景观恢复研究--以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为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5页
   ·引言第17-19页
     ·研究背景第18-19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页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第19页
   ·森林景观恢复研究现状第19-32页
     ·森林景观恢复理论研究第19-25页
     ·森林景观恢复技术研究第25-29页
     ·森林景观恢复应用研究第29-30页
     ·森林景观恢复全球伙伴关系第30-31页
     ·森林景观恢复在中国的发展第31-32页
   ·研究内容第32-33页
     ·研究目标第32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32-33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33-35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第35-51页
   ·陵水黎族自治县概况第35-40页
     ·地理位置第35页
     ·气候特征第35-36页
     ·地质地貌第36-37页
     ·土壤特征第37页
     ·水文水系第37-38页
     ·植被特征第38页
     ·自然资源第38-39页
     ·社会经济状况第39-40页
   ·大敢森林景观恢复示范区概况第40-41页
   ·研究方法第41-51页
     ·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第41-42页
     ·景观指数方法第42-45页
     ·景观动态预测模型第45-47页
     ·外业调查第47页
     ·退化与次生森林特征分析方法第47-48页
     ·参与式农村评估(PRA)方法第48-51页
第三章 森林景观恢复内容与方法体系第51-71页
   ·内容与方法框架第52-53页
   ·利益相关者分析第53-55页
   ·建立FLR 支持第55页
   ·分析景观镶嵌体第55-59页
     ·景观要素分类第56页
     ·数据获取与处理第56-58页
     ·景观格局分析第58-59页
   ·景观动态与驱动力分析第59-60页
     ·景观动态分析与预测第59-60页
     ·驱动力分析第60页
   ·确定优先恢复立地第60-63页
     ·影响立地水平恢复选择的因素第60-61页
     ·优先恢复立地类型第61-63页
   ·立地水平恢复策略第63-65页
     ·退化与次生森林林分特征分析第64页
     ·主要恢复策略第64-65页
   ·监测与评价第65-69页
   ·小结第69-71页
第四章 区域水平景观格局分析第71-96页
   ·基于FLR 的景观要素分类第71-72页
   ·数据获取与处理第72-78页
     ·现有资料的收集第72-74页
     ·图像校正及处理第74页
     ·图像信息提取及解译第74-78页
   ·森林景观格局现状第78-81页
     ·景观要素组成及斑块特征第78-80页
     ·景观格局总体特征分析第80-81页
   ·1991-2008 年森林景观格局动态第81-88页
     ·景观要素组成及斑块特征变化第81-85页
     ·景观要素类型异质性变化第85-87页
     ·景观总体特征变化第87-88页
   ·森林景观动态预测第88-90页
   ·抽样密度探讨第90-94页
     ·样点布设与类型判别第91页
     ·不同景观要素类型的面积抽样精度计算第91-92页
     ·结果分析第92-94页
   ·小结第94-96页
第五章 社区水平景观格局分析第96-110页
   ·景观要素分类第96页
   ·数据获取与处理第96-98页
     ·现有资料的收集第96页
     ·参与式区划与调查第96-98页
   ·大敢FLR 示范区森林景观格局现状第98-101页
     ·景观要素组成及斑块特征第98-100页
     ·景观格局总体特征分析第100-101页
   ·1990-2009 年大敢村森林景观格局动态第101-107页
     ·景观要素组成及斑块特征变化第101-104页
     ·景观要素类型异质性变化第104-105页
     ·景观总体特征变化第105-107页
   ·大敢村森林景观动态预测第107-108页
   ·小结第108-110页
第六章 森林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第110-127页
   ·区域水平驱动力分析第110-119页
     ·转移概率与面积矩阵分析第110-116页
     ·驱动力分析第116-119页
   ·社区水平驱动力分析第119-125页
     ·转移概率与面积矩阵分析第119-122页
     ·驱动力分析第122-125页
   ·小结第125-127页
第七章 退化与次生森林特征分析及恢复策略第127-149页
   ·ITTO 对热带森林类别的界定第127-131页
     ·ITTO 热带森林分类体系第127-129页
     ·ITTO 对不同森林类别的定义第129-131页
   ·退化原始林特征第131-139页
     ·主要优势种的表现第131-135页
     ·群落结构第135页
     ·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第135-136页
     ·林分生长第136-137页
     ·林分直径结构第137-139页
   ·次生林特征第139-143页
     ·主要优势种的表现第139-141页
     ·群落结构第141-142页
     ·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第142-143页
     ·林分生长第143页
     ·林分直径结构第143页
   ·退化林地特征第143-144页
   ·立地水平恢复策略第144-147页
     ·退化原始林恢复第144-145页
     ·次生林经营第145-146页
     ·退化林地重建第146-147页
   ·小结第147-149页
第八章 参与式农村评估(PRA)的应用第149-163页
   ·PRA 工具的应用第149-152页
     ·村民大会第150-151页
     ·实地踏查第151页
     ·参与式森林调查第151页
     ·半结构访谈第151-152页
     ·矩阵排序第152页
   ·结果分析第152-161页
     ·自然资源概况第152-153页
     ·社会经济概况第153-156页
     ·存在问题排序第156-157页
     ·森林退化现状与原因第157-159页
     ·优先恢复立地及树种选择第159页
     ·PRA 工具应用的技巧第159-161页
     ·重视政府部门和乡土知识在PRA 中的作用第161页
   ·小结第161-163页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第163-169页
   ·结论第163-166页
   ·研究主要创新点第166-167页
   ·讨论与展望第167-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84页
作者简介第18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8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84-186页
导师简介第186-187页
致谢第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毛竹SSR位点引物开发及部分竹种系统学分析
下一篇:大久保桃果实特征香气物质低温代谢障碍的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