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引言 | 第13-19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执政党整合功能的理论分析 | 第19-45页 |
第一节 政党功能 | 第19-26页 |
一、利益表达功能 | 第19-21页 |
二、利益综合功能 | 第21-22页 |
三、政治录用功能 | 第22-24页 |
四、政治社会化功能 | 第24-26页 |
第二节 执政党整合功能的内涵、特征及评价标准 | 第26-39页 |
一、执政党整合功能及其内涵 | 第26-31页 |
二、执政党整合功能的特征 | 第31-34页 |
三、执政党整合功能发挥优劣的评价标准 | 第34-39页 |
第三节 执政党整合功能的价值 | 第39-45页 |
一、有利于维护党的性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 第39-40页 |
二、有利于平衡利益冲突,化解社会矛盾 | 第40-41页 |
三、有利于保障基本人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第41-43页 |
四、有利于增强执政合法性,巩固执政基础 | 第43-45页 |
第二章 国内外政党整合功能的历史考察 | 第45-68页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发挥整合功能的历史经验 | 第45-57页 |
一、在利益整合中平衡各种关系 | 第45-48页 |
二、在权利整合中发挥全民作用 | 第48-50页 |
三、在观念整合中增强吸引力凝聚力 | 第50-54页 |
四、执政党整合功能发挥得好坏关系到执政党的兴衰成败 | 第54-57页 |
第二节 国外执政党发挥整合功能的经验与启示 | 第57-68页 |
一、提高执政党利益协调的巧妙性 | 第57-60页 |
二、扩大执政党整合人员的广泛性 | 第60-61页 |
三、增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 第61-65页 |
四、执政党社会整合机制是历史的、动态的、具体的 | 第65-68页 |
第三章 转型期执政党发挥整合功能的着力点 | 第68-96页 |
第一节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 | 第68-71页 |
一、社会转型的含义及特点 | 第68-69页 |
二、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容 | 第69-71页 |
第二节 利益分化与利益整合 | 第71-85页 |
一、社会转型期利益分化的现状 | 第71-77页 |
二、社会转型期利益分化的原因探析 | 第77-82页 |
三、社会转型期对执政党利益整合的挑战 | 第82-85页 |
第三节 民主诉求增强与权利整合 | 第85-89页 |
一、社会转型期民主诉求增强的现状 | 第85-86页 |
二、社会转型期民主诉求增强的原因探析 | 第86-87页 |
三、社会转型期对执政党权利整合的挑战 | 第87-89页 |
第四节 价值多元与观念整合 | 第89-96页 |
一、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的现状 | 第89-90页 |
二、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的原因探析 | 第90-92页 |
三、社会转型期对执政党观念整合的挑战 | 第92-96页 |
第四章 转型期执政党实现整合功能的途径与方式 | 第96-125页 |
第一节 执政党实现整合功能的基本原则 | 第96-103页 |
一、经济发展原则 | 第96-98页 |
二、效率与公平并重原则 | 第98-100页 |
三、民主平等原则 | 第100-101页 |
四、融合包容原则 | 第101-102页 |
五、稳定有序原则 | 第102-103页 |
第二节 构建利益整合的有效机制 | 第103-114页 |
一、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 第104-108页 |
二、建立健全科学的利益补偿机制 | 第108-112页 |
三、建立健全公正的利益调解机制 | 第112-113页 |
四、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约束机制 | 第113-114页 |
第三节 拓宽权利整合的有效途径 | 第114-121页 |
一、建立多元的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 第114-118页 |
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 | 第118-121页 |
第四节 推进观念整合的有效方式 | 第121-125页 |
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扩大政治认同 | 第121-122页 |
二、创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道德规范 | 第122-123页 |
三、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 第123-125页 |
第五章 铸造坚强自稳的整合主体——中国共产党 | 第125-151页 |
第一节 坚持执政为民,增强利益整合能力 | 第125-128页 |
一、夯实执政理念,增强执政为民意识 | 第125-126页 |
二、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第126-128页 |
第二节 发展党内民主,提高权利整合能力 | 第128-133页 |
一、发展党内民主的主要根据和重要意义 | 第128-130页 |
二、不断推进党内民主,努力提高党的权利整合能力 | 第130-133页 |
第三节 创新思想理论,夯实观念整合能力 | 第133-140页 |
一、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 第134-135页 |
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 | 第135-140页 |
第四节 改进党的作风和形象,增强党的公信力和凝聚力 | 第140-151页 |
一、加强反腐倡廉,防止以权谋私丧失民心 | 第141-147页 |
二、转变工作作风,避免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 | 第147-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0页 |
后记 | 第160-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