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1 前言 | 第11-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6-17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7-24页 |
| ·行政区划 | 第17页 |
| ·地理 | 第17-18页 |
| ·地理环境 | 第17页 |
| ·气候 | 第17-18页 |
| ·环境 | 第18页 |
| ·水文 | 第18页 |
| ·自然资源 | 第18-20页 |
| ·土地资源 | 第18页 |
| ·海洋资源 | 第18-19页 |
| ·水资源 | 第19页 |
| ·矿产资源 | 第19-20页 |
| ·野生动植物资源 | 第20页 |
| ·旅游资源 | 第20页 |
| ·人口民族 | 第20-21页 |
| ·经济发展 | 第21-23页 |
| ·农业 | 第21-22页 |
| ·工业 | 第22页 |
| ·商贸业 | 第22页 |
| ·对外经济贸易 | 第22页 |
| ·信息业 | 第22-23页 |
| ·人民生活 | 第23-24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24-32页 |
| ·资料搜集 | 第24-25页 |
| ·经济、社会、环境生态位及综合生态位评价 | 第25-28页 |
| ·数据标准化方法 | 第25页 |
| ·经济、社会、环境生态位及综合生态位评价的统计学方法 | 第25-28页 |
| ·空间特征分析方法 | 第28-32页 |
| ·空间权重矩阵的定义 | 第28-29页 |
| ·全局空间自相关的计算方法 | 第29-30页 |
| ·局部空间自相关的计算方法 | 第30-32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2-61页 |
| ·生态位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44页 |
|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32页 |
| ·经济、社会、环境生态位及综合生态位指标体系的选取 | 第32-35页 |
| ·经济生态位指标体系评价结果 | 第35-37页 |
| ·社会生态位指标体系评价结果 | 第37-39页 |
| ·环境生态位指标体系评价结果 | 第39-41页 |
| ·经济、社会、环境综合生态位指标体系评价结果 | 第41-44页 |
| ·经济、社会、环境生态位及综合生态位空间特征分析 | 第44-61页 |
| ·经济生态位空间特征分析 | 第44-48页 |
| ·社会生态位空间特征分析 | 第48-52页 |
| ·环境生态位空间特征分析 | 第52-56页 |
| ·经济、社会、环境综合生态位空间特征分析 | 第56-61页 |
| 5 小结与讨论 | 第61-64页 |
| ·福建省县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第62-63页 |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63-64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