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1 绪论 | 第12-17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如何运用生态农业理论指导农业生产布局 | 第14-15页 |
| ·如何结合生态规划理论设计生态农业景观 | 第15页 |
| ·如何开发乡村生态旅游增加农村经济收入 | 第15-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2 农业生态园概述 | 第17-30页 |
| ·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 ·生态农业 | 第17页 |
| ·生态规划 | 第17页 |
| ·生态旅游 | 第17-18页 |
| ·中国观光生态农业的产生背景 | 第18-20页 |
| ·农业生产模式转变与农村结构调整 | 第18页 |
| ·城镇化步伐加快与城乡二元化突出 | 第18-19页 |
| ·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消费理念的转变 | 第19-20页 |
| ·观光生态农业的特点 | 第20-21页 |
| ·生态性 | 第20页 |
| ·观赏性 | 第20页 |
| ·季节性 | 第20页 |
| ·参与性 | 第20页 |
| ·经济性 | 第20-21页 |
| ·文化性 | 第21页 |
| ·教育性 | 第21页 |
| ·观光生态农业的作用 | 第21-22页 |
| ·传统农业模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 第21页 |
| ·发挥生态农业对环境保护与美化的作用 | 第21页 |
| ·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提供就业机会 | 第21-22页 |
| ·有利于宣传生态农业传递生态环保意识 | 第22页 |
| ·国外观光生态农业概况和发展趋势 | 第22-25页 |
| ·国外观光生态农业的发展 | 第22-23页 |
| ·国外观光生态农业的概况 | 第23-24页 |
| ·国外观光农业的发展趋势 | 第24-25页 |
| ·我国观光生态农业的发展概况与趋势 | 第25-30页 |
| ·国内观光生态农业现状 | 第25-28页 |
| ·国内观光农业发展趋势 | 第28-30页 |
| 3 生态农业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 第30-44页 |
| ·生态农业相关理论 | 第30-32页 |
| ·物种生态位原理 | 第30页 |
| ·生态适宜性原则 | 第30页 |
| ·生物多样性理论 | 第30-31页 |
| ·循环经济型模式 | 第31页 |
| ·农业新技术运用 | 第31-32页 |
| ·景观生态规划理论 | 第32-37页 |
|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 第32-34页 |
| ·景观格局规划设计原理 | 第34-36页 |
| ·农业景观生态美学理论 | 第36-37页 |
| ·生态旅游理论 | 第37-38页 |
| ·旅游活动的保护性 | 第37-38页 |
| ·旅游活动的参与性 | 第38页 |
| ·旅游活动的教育性 | 第38页 |
| ·农业生态园规划内容 | 第38-44页 |
| ·观光农业园选址原则 | 第38-40页 |
| ·项目设置与功能分区 | 第40-42页 |
| ·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 第42-43页 |
| ·水系与灌溉设施规划 | 第43页 |
| ·地形地貌与竖向规划 | 第43页 |
| ·园林植物选种与配植 | 第43-44页 |
| 4 国内优秀农业生态园设计案例 | 第44-51页 |
| ·观光综合型——肇庆广新生态农业园 | 第44-45页 |
| ·农业公园型——扬州星河农业生态园 | 第45-47页 |
| ·科普教育型——福清天生林艺教育园 | 第47-49页 |
| ·休闲体验型——闽侯白沙湾生态农庄 | 第49-50页 |
| ·历史名村型——安徽南黟黄山西递村 | 第50-51页 |
| 5 农业生态园理论实践——福鼎秦屿镇冷城村农业生态规划 | 第51-85页 |
| ·项目区基本概况 | 第51-52页 |
| ·交通地理位置 | 第51页 |
| ·区位自然条件 | 第51页 |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51-52页 |
| ·冷城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分析 | 第52-56页 |
| ·农业生产 | 第52-53页 |
| ·乡村风貌 | 第53-56页 |
| ·乡村生活 | 第56页 |
| ·冷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SWOT 分析 | 第56-61页 |
| ·优势分析 | 第56-58页 |
| ·劣势分析 | 第58-59页 |
| ·发展机遇 | 第59-60页 |
| ·问题剖析 | 第60-61页 |
| ·冷城村生态规划设计目标与原则 | 第61-64页 |
| ·规划思路 | 第61-62页 |
| ·目标定位 | 第62-63页 |
| ·设计原则 | 第63-64页 |
| ·景观功能分区规划 | 第64-80页 |
| ·迎宾服务区 | 第69页 |
| ·历史文化区 | 第69-72页 |
| ·生态农业区 | 第72-76页 |
| ·科普教育区 | 第76-79页 |
| ·娱乐休闲区 | 第79-80页 |
| ·观景休息区 | 第80页 |
| ·专项景观格局配置规划 | 第80-85页 |
| ·游览轴线规划 | 第80-81页 |
| ·交通组织规划 | 第81页 |
| ·植物景观配置 | 第81-83页 |
| ·建筑景观配置 | 第83页 |
| ·配套设施规划 | 第83页 |
| ·游览组织规划 | 第83-85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 ·结论 | 第85-86页 |
| ·展望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