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导论 | 第14-22页 |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4-20页 |
二、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分析方法及三维向度之间的关系 | 第20-22页 |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历程 | 第22-41页 |
一、马克思“从前的哲学信仰” | 第23-32页 |
二、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创立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 第32-41页 |
第二章 对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不同理解 | 第41-65页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谁服务? | 第41-44页 |
二、马克思主义有没有哲学?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功能? | 第44-51页 |
三、马克思在哲学理论形态上实现了什么样的变革? | 第51-63页 |
四、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解运动中的多样化局面 | 第63-65页 |
第三章 阶级意识觉醒:马克思哲学服务对象的转变 | 第65-95页 |
一、哲学内容和政治立场同轨:马克思哲学的重大创新 | 第65-81页 |
二、马克思从民主主义革命到共产主义革命转变的时间界划 | 第81-83页 |
三、无产阶级立场和人道主义逻辑的并存与脱离 | 第83-89页 |
四、马克思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 | 第89-95页 |
第四章 理论立场嬗变:从哲学立场转向实证科学立场 | 第95-120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反对的哲学指的是什么 | 第95-98页 |
二、马克思哲学时期的哲学立场 | 第98-104页 |
三、删除思辨的空谈:马克思“反对哲学”的文本考察 | 第104-109页 |
四、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立场转变的真实意义 | 第109-113页 |
五、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马克思主义解读——“哲学是时代精神精华”之语义反拨 | 第113-120页 |
第五章 哲学形态变革:把感性理解为感性活动 | 第120-167页 |
一、马克思实现哲学形态上的变革直接源于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扬弃 | 第120-131页 |
二、从物质到实践:新唯物主义出发点的转换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逻辑起点 | 第131-136页 |
三、新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 | 第136-167页 |
结论 | 第167-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9页 |
后记 | 第179-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