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美学的生命精神
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导论 | 第13-24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3-16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9-24页 |
第一章 《周易》中“生”的生命精神 | 第24-51页 |
第一节 “生”的内涵 | 第24-31页 |
一、生殖 | 第27-28页 |
二、创生 | 第28-29页 |
三、变易 | 第29-31页 |
第二节 “生”的特点 | 第31-39页 |
一、绵延性 | 第31-34页 |
二、普遍性 | 第34-36页 |
三、超越性 | 第36-39页 |
第三节 “生”的价值 | 第39-51页 |
一、“生”即真 | 第39-41页 |
二、“生”即善 | 第41-43页 |
三、“生”即美 | 第43-51页 |
第二章 《周易》生命精神的审美生成 | 第51-89页 |
第一节 “感”、“化” | 第51-66页 |
一、“感”:生命的交感 | 第51-61页 |
二、“化”:生命的化生 | 第61-66页 |
第二节 “变”、“通” | 第66-75页 |
一、“变”:生命的变化 | 第66-71页 |
二、“通”:生命的贯通 | 第71-75页 |
第三节 “时”、“贞” | 第75-81页 |
一、“时”:生命的圆动 | 第76-79页 |
二、“贞”:生命的贞固 | 第79-80页 |
三、“时”与“贞”的统一 | 第80-81页 |
第四节 “中”、“和” | 第81-89页 |
一、“中”:生命的秩序 | 第81-84页 |
二、“和”:生命的和谐 | 第84-85页 |
三、中和原则 | 第85-89页 |
第三章 《周易》生命符号的审美创造 | 第89-120页 |
第一节 “观”:生命的观照 | 第89-95页 |
一、“观”的流动性 | 第90-92页 |
二、“观”的意向性 | 第92-93页 |
三、“观”的内省性 | 第93-95页 |
第二节 “物”:生命的本源 | 第95-102页 |
一、“物”的联系性 | 第96-97页 |
二、“物”的类比性 | 第97-98页 |
三、“物”的隐喻性 | 第98-102页 |
第三节 “取”:生命的创造 | 第102-109页 |
一、卦爻象的符号创造 | 第102-106页 |
二、卦爻辞的取象 | 第106-109页 |
第四节 “象”:生命的言说 | 第109-120页 |
一、卦爻象:生命的符号 | 第109-114页 |
二、卦爻辞:生命之喻 | 第114-117页 |
三、“象”语言 | 第117-120页 |
第四章 《周易》生命精神的审美表现 | 第120-149页 |
第一节 “数”:生命的抽象 | 第120-129页 |
一、生成性 | 第121-123页 |
二、变化性 | 第123-124页 |
三、全息性 | 第124-129页 |
第二节 卦:生命的形式 | 第129-135页 |
一、运动性 | 第130-131页 |
二、节奏性 | 第131-132页 |
三、生长性 | 第132-133页 |
四、有机统一性 | 第133-135页 |
第三节 阳刚与阴柔:生命的形态 | 第135-141页 |
一、刚柔有别 | 第136-138页 |
二、刚柔相济 | 第138-140页 |
三、崇阳抑阴 | 第140-141页 |
第四节 忧乐圆融:生命的境界 | 第141-149页 |
一、忧患意识 | 第141-145页 |
二、乐观情怀 | 第145-147页 |
三、忧乐圆融 | 第147-149页 |
结语 | 第149-15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1-15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55-156页 |
后记 | 第156-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