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绪论 | 第13-32页 |
第一章 宋代诗歌学问化创作倾向形成的背景 | 第32-59页 |
第一节 宋代诗歌学问化特征形成的文化背景 | 第32-44页 |
一、宋代的文化建设与学问化诗歌创作主体、接受主体 | 第33-36页 |
二、宋学的构建与宋人思维方式的转变 | 第36-39页 |
三、文人雅集与以学问相高风气的形成与加剧 | 第39-42页 |
四、文化典范的选择与宋诗的学问化 | 第42-44页 |
第二节 宋代诗歌学问化的诗学渊源 | 第44-52页 |
一、杜甫 | 第44-48页 |
二、韩愈 | 第48-50页 |
三、李商隐 | 第50-52页 |
第三节 宋代诗歌学问化的诗学背景 | 第52-59页 |
一、求变求新的创新意识 | 第53-54页 |
二、忌俗求雅的审美祈向 | 第54-56页 |
三、破体为文的创作意识 | 第56-59页 |
第二章 宋代诗人之诗、文人之诗与学者之诗的理论区分 | 第59-73页 |
第一节 宋代诗人的学者化与学者的诗人化 | 第59-66页 |
一、宋前诗人与学者身份合一的发展情况 | 第59-61页 |
二、宋代诗人(文人)的学者化 | 第61-63页 |
三、宋代学者的诗人化 | 第63-66页 |
第二节 宋代的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兼与文人之诗比较 | 第66-73页 |
一、文人之诗与诗人之诗 | 第66-70页 |
二、学者之诗与诗人之诗 | 第70-72页 |
三、从学问化角度对宋代诗人群体的划分 | 第72-73页 |
第三章 宋代学问化诗学理论的构建 | 第73-122页 |
第一节 宋前的学问化诗学理论 | 第74-83页 |
第二节 宋代诗学对学问与诗歌关系的认识 | 第83-91页 |
一、宋代诗学理论中的"才"、"学"之辩 | 第83-87页 |
二、宋代诗学理论对诗歌学问化倾向的态度 | 第87-91页 |
第三节 宋代学问化诗学的诗歌本质论 | 第91-97页 |
一、宋前对诗歌本质的认识 | 第91-94页 |
二、宋代学问化诗歌本质论 | 第94-97页 |
第四节 宋代学问化诗论中的主体修养论 | 第97-104页 |
一、读书与积学 | 第98-100页 |
二、读书与储理 | 第100-102页 |
三、主体的学问修养与诗歌创作 | 第102-104页 |
第五节 宋代学问化诗论中的创作论 | 第104-110页 |
一、诗材说 | 第104-106页 |
二、诗法论 | 第106-110页 |
第六节 宋代学问化诗论中的鉴赏、批评论 | 第110-122页 |
一、学问修养与鉴赏主体能力系统的构建 | 第110-112页 |
二、鉴赏的内容与标准 | 第112-122页 |
第四章 宋代诗歌学问化发展历程 | 第122-266页 |
第一节 宋调发轫期:西昆派诗歌——宋诗学问化的肇端 | 第123-133页 |
一、宋初文坛的贫学背景与"白体"、晚唐体的盛行及西昆体的出现 | 第123-124页 |
二、西昆派诗人的学问修养与他们重视学问的诗学观念 | 第124-126页 |
三、西昆体诗歌的学问化特征 | 第126-129页 |
四、西昆体与宋代诗歌的学问化 | 第129-133页 |
第二节 宋调初创期:以欧阳修为代表的新变派诗人诗歌的学问化 | 第133-150页 |
一、欧阳修诗歌的学问化创作倾向 | 第133-146页 |
二、梅尧臣、苏舜钦诗歌创作的学问化倾向 | 第146-150页 |
第三节 发展期:以荆公体为代表的诗歌的学问化 | 第150-166页 |
一、用典博赡深僻,用语讲究来历 | 第150-152页 |
二、袭取前人诗句 | 第152-156页 |
三、以文字为诗 | 第156-158页 |
四、以理入诗 | 第158-166页 |
第四节 宋调成型期:东坡体——宋代学问化诗歌的典范 | 第166-191页 |
一、以典故入诗 | 第168-171页 |
二、以文字为诗 | 第171-173页 |
三、以理入诗 | 第173-180页 |
四、以佛道之学入诗 | 第180-186页 |
五、以诗学、画论、书论入诗 | 第186-191页 |
第五节 宋调凝定期: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的学问化诗歌 | 第191-223页 |
一、黄庭坚诗歌的学问化创作倾向 | 第191-213页 |
二、陈师道诗歌的学问化创作倾向 | 第213-218页 |
三、陈与义诗歌的学问化创作倾向 | 第218-223页 |
第六节 宋调转型期:以四大家为代表的南宋中兴诗人诗歌的学问化 | 第223-247页 |
一、中兴四大家的学问修养 | 第223-227页 |
二、中兴诗人的学问化诗学理论 | 第227-230页 |
三、中兴诗人诗歌学问化倾向的表现 | 第230-247页 |
第七节 宋调变异期:以刘克庄为代表的江湖派诗人诗歌的学问化 | 第247-266页 |
一、刘克庄的学问化诗学理论 | 第248-253页 |
二、刘克庄诗歌的学问化特色 | 第253-266页 |
第五章 宋代诗人人格结构中的学问要素与诗歌的学问化 | 第266-298页 |
第一节 宋代经学与宋诗的学问化 | 第266-274页 |
一、宋代经学与宋人的人格知识结构 | 第266-271页 |
二、宋代经学与宋诗的学问化 | 第271-274页 |
第二节 宋代史学与宋诗的学问化 | 第274-283页 |
一、宋代史学的特征与宋人的人格知识结构 | 第274-279页 |
二、宋代史学与宋诗的学问化 | 第279-283页 |
第三节 宋代集部之学与宋诗的学问化 | 第283-289页 |
一、宋代集部之学的发展 | 第283-286页 |
二、宋代集部之学与宋诗的学问化 | 第286-289页 |
第四节 类书与宋代诗歌的学问化 | 第289-298页 |
一、类书与宋代崇尚学问的诗学观念 | 第290-291页 |
二、类书与宋代诗人的学问修养 | 第291-293页 |
三、类书与宋代学问化诗歌的创作 | 第293-298页 |
附 | 第298-307页 |
论宋代诗歌阐释的学问化特色——以宋人对宋诗的阐释实践为例 | 第298-307页 |
结语 | 第307-309页 |
参考文献 | 第309-319页 |
后记 | 第319-3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