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词论文

论唐五代北宋的“诗人之词”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绪论第10-37页
 第一节 "诗人之词"命题的可行性第10-14页
 第二节 "诗人之词"范畴的再思考第14-23页
  一 历史语境中的"诗人之词"第15-19页
  二 "诗人之词"与词学中几个范畴之关系第19-22页
  三 "诗人之词"命题研究的意义第22-23页
 第三节 古今论著对"诗人之词"命题的启示第23-30页
  一 关于词作类型的论述第23-25页
  二 关于诗词之异和"人才各有分限"的探讨第25-27页
  三 关于诗人的词及其诗词关系的研究第27-30页
 第四节 "诗人之词"研究的构想与展望第30-37页
  一 "诗人"身份确定的准则第30-33页
  二 "诗人之词"研究的整体构想第33-34页
  三 "诗人之词"研究的内容框架第34-37页
第一章 唐代诗人之词概貌第37-99页
 第一节 初盛唐诗人之词略述第37-41页
 第二节 中唐诗人之词论析第41-58页
  一 尚浮喜荡 宴集唱和第41-47页
  二 风人别体 词体诗旨第47-51页
  三 俚曲新声 刘白化之第51-58页
 第三节 晚唐绮艳诗派与词体之兴第58-98页
  一 晚唐世情 绮艳风兴第59-69页
  二 文学代变 绮艳派立第69-81页
  三 是诗似词 诗词浑融第81-98页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二章 五代诗客曲子词略论第99-158页
 第一节 由"花间别调"论"诗客曲子词"第101-125页
  一 “雅”、“炼”、“艳”、“乐”花间正音第101-106页
  二 类诗似曲 花间别调第106-109页
  三 近俚率直 词体曲貌第109-117页
  四 乱世情志 词中诗意第117-125页
 第二节 "花间别调"举隅:皇甫松词论略第125-142页
  一 卓尔不群 移辙大隐第125-131页
  二 量少质优 风姿多样第131-138页
  三 卓然自立 自成一家第138-142页
 第三节 南唐世情与南唐诗人之词第142-157页
  一 偃武修文 南唐风流第144-149页
  二 吟咏性情 诗词同旨第149-154页
  三 后主情志 殊体同归第154-157页
 本章小结第157-158页
第三章 北宋前期诗人之词论析第158-235页
 第一节 北宋初期的诗人之词纵论第158-175页
  一 宋儒重构 词坛萧索第158-163页
  二 纪实叙事 潘阆逍遥第163-170页
  三 诗词一体 吟咏性情第170-175页
 第二节 诗性的渗透—晏欧词探析第175-201页
  一 官高位显 词为馀事第176-180页
  二 雅近正中 诗教渗透第180-189页
  三 词的特质 诗的渊源第189-201页
 第三节 古今一大转移—张先词的新变第201-221页
  一 诗笔老妙 词坛圣手第201-205页
  二 声色渐开 事实情真第205-214页
  三 古意犹存,诗家笔法第214-221页
 第四节 北宋前期八家诗人之词短评第221-234页
 本章小结第234-235页
第四章 北宋中后期的诗人之词第235-288页
 第一节 北宋中后期"诗人词派"的形成第235-240页
 第二节 导夫先路的王安石词第240-255页
  一 志在天下 隐而为词第240-246页
  二 量少意丰 诗词相仿第246-251页
  三 洗尽铅华 导夫先路第251-255页
 第三节 完整意义上的诗人之词-苏轼词论略第255-280页
  一 词坛委靡 救弊振溺第256-261页
  二 情短韵胜 疏狂忠厚第261-265页
  三 词蕴诗心 谕志讽谏第265-276页
  四 体物写志 比兴寄托第276-280页
 第四节 北宋中后期"诗人词派"诸家词评述第280-287页
 本章小结第287-288页
结语第288-291页
附录 南宋诗人之词研究举隅第291-316页
 一 范成大《石湖词》叙论第291-306页
  一 博采众家 风姿多样第292-297页
  二 诗人旨格 清雅平和第297-302页
  三 婉转可歌 沟联两派第302-306页
 二 王质的词论及其《雪山词》浅析第306-316页
  一 由乐定辞 诗词一理第306-310页
  二 主题驳杂 述志情真第310-314页
  三 叠词妙用 诗词类同第314-316页
参考文献第316-328页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第328-329页
后记第329页

论文共3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应急处置方案研究
下一篇:“宋代诗歌学问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