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课题的来源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分析 | 第11-15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第2章 基于总成的手制动臂部件失效分析解决方案 | 第19-29页 |
·典型手制动臂总成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特征 | 第19-22页 |
·手制动臂总成的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手制动臂总成的结构特征 | 第20-22页 |
·手制动臂总成的非线性力学特征 | 第22-25页 |
·手制动臂总成的材料非线性力学特征 | 第22-23页 |
·手制动臂总成的几何非线性力学特征 | 第23-24页 |
·手制动臂总成的接触非线性力学特征 | 第24-25页 |
·基于总成的手制动臂部件失效分析的典型工况 | 第25-26页 |
·总体研究方案的确定 | 第26-29页 |
第3章 基于总成的手制动臂部件失效分析的基本理论研究 | 第29-41页 |
·非线性问题的分类 | 第29-30页 |
·材料非线性 | 第29页 |
·几何非线性 | 第29-30页 |
·接触非线性 | 第30页 |
·非线性有限元的数值解法 | 第30-34页 |
·直接迭代法 | 第30-31页 |
·牛顿-拉菲逊法 | 第31-32页 |
·增量法 | 第32-33页 |
·显示积分法 | 第33-34页 |
·材料非线性有限元解法 | 第34-36页 |
·几何非线性有限元解法 | 第36-39页 |
·接触非线性有限元解法 | 第39-41页 |
·接触界面条件 | 第39页 |
·接触约束算法 | 第39-41页 |
第4章 手制动臂部件失效分析的建模研究 | 第41-51页 |
·求解算法的选择 | 第41-42页 |
·模型类型的选择 | 第42页 |
·单元和网格的选择 | 第42-43页 |
·材料模型的选择 | 第43-44页 |
·失效参数的选择 | 第44-46页 |
·部件间关系的选择 | 第46-48页 |
·稳定时间的确定 | 第48-49页 |
·加载方式的选择 | 第49-51页 |
第5章 手制动臂部件失效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51-59页 |
·模型类型的确定 | 第51页 |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单元类型和网格划分方式的确定 | 第52-53页 |
·材料参数的设置 | 第53-54页 |
·失效参数的确定 | 第54-55页 |
·接触参数的确定 | 第55-56页 |
·分析步的确定 | 第56-57页 |
·时间增量的设置 | 第57页 |
·约束和载荷的确定 | 第57-59页 |
第6章 基于总成的汽车手制动臂部件失效分析及整体改进方案 | 第59-66页 |
·基于总成的汽车手制动臂部件失效分析 | 第59-64页 |
·横向力工况的结果 | 第59-60页 |
·外力拉伸工况的结果 | 第60-62页 |
·高位拉伸工况的结果 | 第62页 |
·低位压缩工况的结果 | 第62-64页 |
·改进方案的提出 | 第64-66页 |
第7章 汽车手制动臂总成的模态分析 | 第66-75页 |
·手制动臂总成模态分析的目的 | 第66页 |
·手制动臂总成模态分析的评价标准 | 第66-67页 |
·汽车手制动臂模态分析方法 | 第67-69页 |
·模态分析理论 | 第67-68页 |
·模态提取方法 | 第68-69页 |
·手制动臂总成所受的外界激励 | 第69-70页 |
·手制动臂总成模态分析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0-73页 |
·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70-71页 |
·单元的选取和网格的划分 | 第71-72页 |
·材料参数的确定 | 第72页 |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72-73页 |
·手制动臂总成模态分析结果分析 | 第73-75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5页 |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情况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