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学习、研究论文

拾荒者的身份建构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8页
第一章 导论第18-50页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第18-22页
  一、问题提出第18-21页
  二、研究意义第21-22页
   (一) 理论意义第21页
   (二) 现实意义第21-22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22-48页
  一、相关理论研究第23-32页
   (一) 身份/认同概念的演变第23-28页
   (二) 认同理论第28-30页
   (三) 社会认同理论第30-32页
  二、身份建构的经验研究第32-40页
   (一) 关于宗教群体的身份建构研究第33-37页
   (二) 关于农民工的身份建构研究第37-40页
  三、关于拾荒者的研究第40-45页
   (一) 拾荒者群体生存状况的研究第41-43页
   (二) 拾荒者社区的研究第43-45页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价及其启示第45-48页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二章 研究设计第50-64页
 第一节 调查点的选取和资料收集第50-55页
  一、上海市宝山区的现状第50-51页
  二、资料收集第51-53页
  三、个案概况第53-55页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第55-61页
  一、概念界定第55-59页
   (一) 拾荒者第56页
   (二) 身份第56-58页
   (三) 矛盾性身份第58-59页
  二、研究方法第59-61页
   (一) 深度访谈法第59页
   (二) 观察法第59-60页
   (三) 文献法第60-61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第61-63页
  一、研究思路第61页
  二、分析框架及章节安排第61-63页
   (一) 分析框架第61-62页
   (二) 章节安排第62-63页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三章 拾荒者的自我身份认知图式第64-108页
 第一节 被动选择型拾荒者第65-81页
  一、从老板到拾荒者第65-71页
   (一) 个案YPL第65-67页
   (二) “你看我可像是拾垃圾的”第67-71页
  二、我本有个家第71-76页
   (一) 个案ZCC第71-73页
   (二) “我讲上海人丢人嘛”第73-76页
  三、最年轻的拾荒者第76-81页
   (一) 个案WGF第76-77页
   (二) “自劳自食也没有什么”第77-81页
 第二节 主动选择型拾荒者第81-95页
  一、住在垃圾堆里的人第82-89页
   (一) 个案LQW第82-84页
   (二) “俺能挣着钱”第84-89页
  二、想和子女们在一起第89-95页
   (一) 个案WHQ第89-90页
   (二) “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第90-95页
 第三节 过渡型拾荒者第95-105页
  一、从医生到拾荒者第95-105页
   (一) 个案LSC第95-97页
   (二) “我从小不是干这个的人啊”第97-105页
 本章小结第105-108页
第四章 拾荒者在行动——自我身份建构第108-146页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歧视和偏见第108-114页
  一、语言化的社会歧视和偏见第108-110页
  二、行为化的社会歧视和偏见第110-114页
 第二节 被动选择型拾荒者的行动逻辑第114-124页
  一、建构自我认同的拾荒者身份第114-122页
   (一) 赋予拾荒者身份积极社会意义第114-116页
   (二) 改变自身形象第116-117页
   (三) 与他者比较第117-122页
  二、寻求另种身份第122-124页
 第三节 主动选择型拾荒者的行动逻辑第124-138页
  一、主动选择的逻辑类型学第125-130页
   (一) 经济逻辑第125-126页
   (二) 减负逻辑第126-127页
   (三) 自由逻辑第127-128页
   (四) 休闲逻辑第128-130页
  二、建构自我认同的拾荒者身份第130-138页
   (一) 经济逻辑下行动策略——经济利益最重要第130-132页
   (二) 减负逻辑下行动策略——能动就动第132-135页
   (三) 自由逻辑下行动策略——更自由第135-136页
   (四) 休闲逻辑下行动策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第136-138页
 第四节 过渡型拾荒者的行动逻辑第138-142页
  一、隐瞒拾荒者身份第139页
  二、赋予拾荒者身份积极社会意义第139-140页
  三、寻求另种身份第140-142页
 本章小结第142-146页
第五章 矛盾性身份何以可能第146-176页
 第一节 矛盾性身份的界定及其特征第147-153页
  一、矛盾性身份的界定——由三个个案说开去第147-150页
  二、矛盾性身份的特征第150-153页
   (一) 矛盾性第151-152页
   (二) 主体性第152-153页
   (三) 动态性第153页
 第二节 矛盾性身份的形成第153-166页
  一、认同缺失——在身份与身份主体之间第154-160页
   (一) 他人贬低第154-156页
   (二) 自我贬低第156-157页
   (三) 身份落差第157-160页
  二、身份延续——在身份与身份主体之间第160-166页
   (一) 必然性身份依赖第160-162页
   (二) 选择性身份依赖第162-164页
   (三) 过渡性身份依赖第164-166页
 第三节 身份平衡机制——矛盾性身份的维持第166-173页
  一、身份正当化第166-168页
  二、身份比较第168-169页
  三、身份寻求第169-171页
  四、自我说服第171-173页
 本章小结第173-17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76-183页
 第一节 结论第176-181页
  一、关于拾荒者的自我身份认知图式第176-177页
  二、关于拾荒者自我身份建构的行动逻辑第177-180页
  三、关于矛盾性身份与身份平衡机制第180-181页
 第二节 展望第181-182页
 本章小结第182-183页
附录一:访谈提纲第183-186页
附录二:个案概况第186-188页
参考文献第188-20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200-20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201-20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第202-203页
致谢第203-204页

论文共2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驰名商标异化的制度逻辑
下一篇: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