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6页 |
第一节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2-14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要 | 第14-21页 |
第三节 本研究的内容架构 | 第21-26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说 | 第26-48页 |
第一节 灾害治理的意涵 | 第26-33页 |
一、灾害的本质 | 第29-32页 |
二、灾害治理的内涵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公益组织的含义 | 第33-48页 |
一、与社会组织相关的概念 | 第33-40页 |
二、社会组织的类型 | 第40-43页 |
三、"公益"的基本要义 | 第43-48页 |
第三章 公益组织参与灾害治理的主要表现 | 第48-77页 |
第一节 华洋义赈会与1920年华北五省旱灾治理 | 第48-54页 |
一、华洋义赈会的成立及其在1920年华北五省旱灾治理中的作用 | 第49-52页 |
二、旱灾后华洋义赈会的存续 | 第52-54页 |
第二节 阪神地震之后的日本公益组织 | 第54-61页 |
一、公益组织参与阪神地震治理的基本表征 | 第54-58页 |
二、阪神地震后吸纳公益组织参与灾害治理的支持体系建构 | 第58-61页 |
第三节 卡特里娜飓风后的美国公益组织 | 第61-67页 |
一、公益组织参与卡特里娜飓风治理的基本内容 | 第62-65页 |
二、公益组织在卡特里娜飓风治理中的特点及作用 | 第65-67页 |
第四节 汶川地震之后的公益组织 | 第67-72页 |
一、公益组织参与汶川地震治理的主要表征 | 第67-71页 |
二、汶川地震后政府对公益组织的肯定 | 第71-72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72-77页 |
第四章 灾害治理中公益组织的多样形态及其功能 | 第77-114页 |
第一节 运作型公益组织的活动——以香港乐施会为案例 | 第77-84页 |
一、灾害治理是乐施会的既定使命 | 第77-78页 |
二、参与汶川地震治理的行动逻辑 | 第78-82页 |
三、以救助为核心价值的运作模式 | 第82-84页 |
第二节 协调型公益组织的活动-以四川"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为案例 | 第84-95页 |
一、协调型公益组织的内涵与表征 | 第85页 |
二、协调型公益组织的建构 | 第85-90页 |
三、内部治理结构与组织绩效 | 第90-95页 |
第三节 资助型公益组织的活动——以南都公益基金会为案例 | 第95-106页 |
一、资助型公益组织的基本表征 | 第96页 |
二、组织建构的现实背景 | 第96-98页 |
三、资助策略 | 第98-104页 |
四、资助后的社会效应 | 第104-106页 |
第四节 不同类型公益组织的协同共治 | 第106-114页 |
一、信任是协同合作的基础 | 第106-109页 |
二、基于专业分工之上的合作才是有效的 | 第109-114页 |
第五章 公益组织参与灾害治理的支撑要素 | 第114-172页 |
第一节 公益组织的法律身份 | 第115-122页 |
一、公益组织存在的宪法依据 | 第115-117页 |
二、公益组织法律身份的获取 | 第117-122页 |
第二节 灾害治理体制对公益组织的吸纳 | 第122-134页 |
一、政府在灾害治理中的作用 | 第122-126页 |
二、吸纳公益组织参与灾害治理 | 第126-128页 |
三、灾害治理需要政府与公益组织的协同协作 | 第128-134页 |
第三节 公益组织动员与使用社会资源的制度安排 | 第134-148页 |
一、公益组织动员社会资源的制度安排 | 第135-146页 |
二、公益组织使用社会资源的制度安排 | 第146-148页 |
第四节 公益组织与执政党的关系形态 | 第148-157页 |
一、公益组织与政党是两种不同的现代组织形态 | 第148-153页 |
二、中国共产党对公益组织的政策取向 | 第153-157页 |
第五节 公益组织参与灾害治理的思想文化基础 | 第157-172页 |
一、传统思想文化基因的传承 | 第158-161页 |
二、宗教情怀 | 第161-165页 |
三、公民意识的觉醒与萌生 | 第165-1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72-198页 |
第一节 培育益于公益组织成长的制度环境 | 第172-190页 |
一、辩证看待公益组织的社会功能 | 第172-175页 |
二、建构支持性的制度体系与规制体制 | 第175-184页 |
三、加强公益组织党建 | 第184-190页 |
第二节 加强公益组织自身建设 | 第190-198页 |
一、加强公益组织自身能力建设 | 第191-194页 |
二、加强公益组织社会公信力建设 | 第194-198页 |
部分访谈资料 | 第198-212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218页 |
后记 | 第218-2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