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中国特大城市气溶胶的理化特性、来源及其形成机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前言第10-11页
第一章 综述第11-33页
   ·引言第11-13页
   ·气溶胶的研究现状第13-30页
     ·气溶胶的组成第13-14页
     ·气溶胶的来源及解析第14-20页
     ·气溶胶中离子存在形式第20-21页
     ·气溶胶中二次离子的形成机制第21-25页
       ·硫酸盐的形成机制第21-24页
       ·硝酸盐的形成机制第24页
       ·研究二次形成机制的方法第24-25页
     ·灰霾的研究第25-26页
     ·沙尘暴研究现状第26-28页
     ·沙尘气溶胶与污染气溶胶的相互作用机制第28-30页
   ·本研究的目标内容和主要成果第30-33页
     ·目标内容第30-31页
     ·主要成果第31-33页
第二章 实验概述第33-44页
   ·样品采集第33-37页
     ·TSP、PM2.5气溶胶样品第33-35页
     ·滤膜的选择第35页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第35-37页
   ·分析方法第37-40页
     ·质量浓度分析第37页
     ·元素分析第37-38页
     ·水溶性离子分析第38-39页
     ·黑碳测定第39页
     ·元素碳和有机碳分析第39-40页
   ·污染气体及气象数据的收集第40-41页
   ·数据的分析方法第41-44页
     ·统计分析方法第41页
     ·后向轨迹分析方法第41页
     ·图像分析法第41页
     ·源解析方法第41-44页
第三章 上海气溶胶的浓度、组成及分布第44-63页
   ·采样和分析第45-46页
   ·结果与讨论第46-61页
     ·上海市空气污染概况第46-48页
     ·TSP和PM_(2.5)浓度第48-53页
       ·高浓度的细颗粒污染第48-50页
       ·TSP和PM_(2.5)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第50-53页
     ·气溶胶的元素组分第53-56页
     ·气溶胶的离子组分第56-57页
     ·碳质组分第57-58页
     ·各地成分浓度比较第58页
     ·粒径分布第58-59页
     ·化学组成第59-61页
   ·结论第61-63页
第四章 上海气溶胶的存在形式及形成转化机制第63-74页
   ·采样和分析第63-64页
   ·结果与讨论第64-73页
     ·上海市四个季节TSP和PM_(2.5)浓度状况第64-66页
     ·二次污染物在不同季节的形成机制第66-68页
     ·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的形成机制第68-69页
     ·不同季节主要离子的存在形式第69-71页
     ·上海不同季节的典型污染天气第71-73页
   ·结论第73-74页
第五章 上海气溶胶的来源解析第74-92页
   ·采样和分析第74-75页
   ·结果与讨论第75-90页
     ·相关性分析第75-80页
       ·颗粒物浓度与痕量气体和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第75-79页
       ·颗粒物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第79-80页
     ·特征比值法第80-81页
       ·NO_3~-/SO_4~(2-)第80页
       ·Ca~(2+)/Al第80-81页
       ·Cl~-/Na~+第81页
     ·富集系数第81-82页
     ·气团路径第82-87页
       ·后向轨迹第82-84页
       ·本地源与外来源第84-86页
       ·海洋源与陆地源第86-87页
     ·因子分析第87-90页
   ·结论第90-92页
第六章 上海PM_(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分布特征和源解析第92-105页
   ·采样和分析第92-93页
   ·结果与讨论第93-103页
     ·上海PM_(2.5)、有机碳和元素碳浓度水平第93-94页
     ·上海PM_(2.5)、有机碳和元素碳季节分布特征比较第94-96页
     ·有机碳和元素碳相关性比较和二次有机碳(SOC)的估算第96-99页
     ·上海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来源分析第99-103页
       ·污染气体和气象条件对有机碳和元素碳浓度的影响第99-101页
       ·后向轨迹技术解析有机碳和元素碳来源第101-103页
       ·相关性分析第103页
   ·结论第103-105页
第七章 上海大气铅污染的综合表征及来源分析第105-115页
   ·采样和分析第105-107页
   ·结果与讨论第107-113页
     ·上海大气的铅污染水平第107页
     ·铅的空间分布第107-108页
     ·铅的季节变化第108-109页
     ·铅的粒径分布第109-110页
     ·铅的来源第110-113页
       ·富集系数第110-112页
       ·因子分析第112-113页
   ·结论第113-115页
第八章 2007年上海特大沙尘暴的理化特性及组分来源分析第115-124页
   ·采样和分析第115-117页
   ·结果与讨论第117-122页
     ·上海特大沙尘暴第117-118页
     ·矿物气溶胶主要元素含量第118页
     ·污染物气溶胶主要元素含量第118页
     ·沙尘暴气溶胶粒子的粒径分布第118-119页
     ·气溶胶中有关元素的富集系数及其来源分析第119-120页
     ·矿物气溶胶与污染物气溶胶的相互作用第120-122页
   ·结论第122-124页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124-126页
   ·结论第124-125页
   ·展望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47页
致谢第147-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亚洲沙尘长途传输中的组分转化机理及中国典型城市的灰霾形成机制
下一篇:公益组织参与灾害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