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假冒伪劣商品成因及治理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9页 |
1. 绪论 | 第19-31页 |
·背景与研究命题 | 第19-21页 |
·概念界定 | 第21-26页 |
·假品定义 | 第21-25页 |
·消费者的购假类型 | 第25-26页 |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26-28页 |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29-3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31-49页 |
·假品成因研究 | 第31-36页 |
·经济人自利性 | 第31-32页 |
·信息不对称 | 第32-33页 |
·市场经济早期现象及制度转型原因 | 第33-34页 |
·法律不健全、政府失职及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 第34页 |
·造假技术进步的原因 | 第34-35页 |
·文献评述 | 第35-36页 |
·品牌假冒品的购买行为研究 | 第36-45页 |
·购假行为的预测模型 | 第36-37页 |
·基于TPB理论的购假行为研究 | 第37-41页 |
·购假行为的影响因素述评 | 第41-45页 |
·基于消费者购假行为的反假研究 | 第45-46页 |
·假品治理研究 | 第46-49页 |
3. 企业造假行为分析 | 第49-78页 |
·相关理论 | 第49-61页 |
·寻租理论 | 第49-57页 |
·交易费用理论 | 第57-60页 |
·信息经济学理论 | 第60页 |
·行为经济学理论 | 第60-61页 |
·相关研究简要回顾 | 第61-62页 |
·企业造假动机的内在根源 | 第62-66页 |
·源于企业对侵权和寻租收益的追求 | 第62-64页 |
·源于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 第64-66页 |
·源于某些企业的风险偏好 | 第66页 |
·外在因素对企业造假动机的强化 | 第66-71页 |
·源于政府的监管虚化 | 第66-67页 |
·源于消费者买假意愿及行为的激励 | 第67-69页 |
·源于技术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 | 第69页 |
·源于转型时期的制度缺陷 | 第69-71页 |
·企业造假行为成因的理论模型 | 第71-73页 |
·造假因果关系模型 | 第71-72页 |
·企业造假动机的七个命题 | 第72页 |
·假冒伪劣产品交易行为的六个命题 | 第72-73页 |
·三鹿奶粉案例分析 | 第73-78页 |
·三鹿奶粉事件简介 | 第73-75页 |
·三鹿奶粉事件的成因 | 第75-78页 |
4. 消费者购假行为分析 | 第78-114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78-83页 |
·成本—收益理论 | 第78-80页 |
·理性选择理论 | 第80-83页 |
·消费者买假行为类型 | 第83-86页 |
·不知情买假 | 第84页 |
·知假自愿买假 | 第84-85页 |
·知假被迫买假 | 第85-86页 |
·消费者买假行为的微观与宏观分析 | 第86-91页 |
·基于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消费者理性购假行为分析 | 第86-87页 |
·消费者买假行为的微观分析 | 第87-89页 |
·消费者买假行为的宏观分析——负外部性分析 | 第89-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购假行为的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 第91-114页 |
·引言 | 第91-94页 |
·产品分类 | 第94-96页 |
·公开-奢侈型假品购买要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 第96-106页 |
·私密-奢侈型假品购买要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 第106-110页 |
·公开-必需型假品购买要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 第110-112页 |
·小结 | 第112-114页 |
5. 监管制度虚化分析 | 第114-128页 |
·政府规制理论 | 第114-116页 |
·法制不健全和政府职能越位、缺位或错位 | 第116-121页 |
·法制不健全 | 第116-118页 |
·政府职能越位、缺位或错位 | 第118-121页 |
·社会监管力量缺失 | 第121-126页 |
·行业自律管理缺失 | 第121-123页 |
·消费者协会监督缺失 | 第123页 |
·消费者监督缺失 | 第123-125页 |
·公众舆论监督缺失 | 第125-126页 |
·结论:总体监管力量弱化 | 第126-128页 |
6. 企业内在拒假的源动力分析 | 第128-138页 |
·人性内核分裂模型及企业人格化 | 第128-131页 |
·人性内核分裂模型 | 第128-130页 |
·企业人格化 | 第130-131页 |
·声誉——企业内在拒假的源动力 | 第131-135页 |
·声誉理论 | 第131-133页 |
·人格化企业的内在拒假源动力 | 第133-135页 |
·声誉对企业造假动机内在根源的抑制作用分析 | 第135-138页 |
·声誉对企业侵权和寻租收益追求的抑制 | 第136页 |
·声誉对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抑制 | 第136-137页 |
·声誉对企业风险偏好的抑制 | 第137-138页 |
7. 国外及台湾假冒伪劣产品治理经验借鉴 | 第138-153页 |
·美国治理经验 | 第138-142页 |
·澳大利亚治理经验 | 第142-143页 |
·德国治理经验 | 第143-145页 |
·法国治理经验 | 第145-147页 |
·日本、韩国治理经验 | 第147-151页 |
·中国台湾地区治理经验 | 第151-153页 |
8. 中国治理假冒伪劣商品的对策措施 | 第153-164页 |
·假冒伪劣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 第153-154页 |
·建立健全法律规范,提高造假行为法律成本 | 第154-156页 |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压缩造假售假者生存空间 | 第156-157页 |
·完善监管机制,加大监管力度 | 第157-159页 |
·政府问责与规制机构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 | 第157页 |
·产品质量检查和信启、公布制度以及第三方监督制度 | 第157-158页 |
·惩罚制度 | 第158-159页 |
·建立声誉机制来对厂商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 | 第159-160页 |
·利用声誉的积极影响来激励企业 | 第159-160页 |
·利用声誉机制约束企业行为 | 第160页 |
·对消费者购假行为进行的约束 | 第160-161页 |
·对消费者不知情购假行为进行的治理 | 第161-162页 |
·加强行业自律及法律法规和诚信教育 | 第162-1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81页 |
后记 | 第181-182页 |
致谢 | 第182-183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183-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