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2页 |
1.1 小麦远缘杂交的应用 | 第14-16页 |
1.1.1 小麦远缘杂交 | 第14-15页 |
1.1.2 小麦-大麦远缘杂交和异染色体系培育 | 第15页 |
1.1.3 小麦-中间偃麦草远缘杂交和异染色体系培育及育种利用 | 第15-16页 |
1.2 小麦异源易位系的诱导 | 第16-18页 |
1.2.1 电离辐照 | 第16-17页 |
1.2.2 组织培养 | 第17页 |
1.2.3 Ph基因突变体 | 第17页 |
1.2.4 杀配子染色体 | 第17-18页 |
1.3 外源染色体片段的检测 | 第18-19页 |
1.3.1 分子标记检测 | 第18页 |
1.3.2 原位杂交 | 第18-19页 |
1.4 外源染色体的遗传行为研究 | 第19-20页 |
1.4.1 外源染色体的传递 | 第19页 |
1.4.2 减数分裂期的动力学变化 | 第19-20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小麦-大麦-中间偃麦草异源三属第二同源群染色体代换聚合体筛选与鉴定 | 第22-3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2.1.3 引物序列 | 第22-23页 |
2.1.4 农艺性状调查 | 第2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3-25页 |
2.2.1 杂交组合配制 | 第23页 |
2.2.2 基因组DNA提取 | 第23-24页 |
2.2.3 基因组DNA提取效果检测 | 第24页 |
2.2.4 特异分子标记检测 | 第24-2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2.3.1 不同杂交世代聚合体材料的分子标记筛选和鉴定 | 第25-28页 |
2.3.2 异源三属代换聚合体农艺性状表现 | 第28-30页 |
2.4 讨论 | 第30-31页 |
2.4.1 分子标记在筛选异源三属代换聚合体中的作用 | 第30页 |
2.4.2 异源三属代换聚合体农艺性状表现及改良措施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异源三属代换聚合体中外源染色体原位杂交鉴定和减数分裂期动力学观察 | 第31-42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31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1-34页 |
3.2.1 基因组DNA提取 | 第31-32页 |
3.2.2 细胞学鉴定 | 第32-33页 |
3.2.3 染色体原位杂交 | 第33-3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3.3.1 异源三属代换聚合体染色体组成鉴定 | 第34-37页 |
3.3.2 异源三属代换聚合体减数分裂期外源染色体的动态变化 | 第37-39页 |
3.4 讨论 | 第39-42页 |
3.4.1 滴片法在染色体制片中的应用 | 第39-40页 |
3.4.2 异源三属代换聚合体减数分裂行为分析 | 第40页 |
3.4.3 减数分裂期间中间偃麦草染色体行为异常的可能原因 | 第40-42页 |
第四章 不同外源染色体同时在小麦遗传背景下的遗传分析 | 第42-45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42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42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42页 |
4.1.3 引物序列 | 第42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2-43页 |
4.2.1 基因组DNA提取 | 第42页 |
4.2.2 PCR检测 | 第42-4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3-44页 |
4.3.1 不同遗传背景中不同外源染色体通过雌配子向后代的传递率分析 | 第43页 |
4.3.2 不同遗传背景中不同外源染色体通过雄配子向后代的传递率分析 | 第43-44页 |
4.4 讨论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小麦-大麦-中间偃麦草第二群染色体间易位系的诱导与鉴定 | 第45-54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45-46页 |
5.1.1 小麦材料 | 第45页 |
5.1.2 培养基 | 第45页 |
5.1.3 主要试剂 | 第45-46页 |
5.1.4 引物序列 | 第46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46-48页 |
5.2.1 小麦-大麦-中间偃麦草无性系变异群体构建 | 第46页 |
5.2.2 无性系变异群体DNA提取 | 第46页 |
5.2.3 PCR检测 | 第46-47页 |
5.2.4 原位杂交 | 第47-48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5.3.1 小麦-大麦-中间偃麦草无性系变异群体创建 | 第48-50页 |
5.3.2 小麦-大麦-中间偃麦草第二群染色体易位系的筛选和鉴定 | 第50-52页 |
5.4 讨论 | 第52-54页 |
5.4.1 小麦异源易位系的诱导 | 第52-53页 |
5.4.2 小麦异源易位系的检测 | 第53-54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历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