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品种开花期感温性及相关位点挖掘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8页
        1.2.1 大豆光温反应的基本特性第12-14页
        1.2.2 光温反应的遗传与分子机制第14-17页
        1.2.3 关联分析及其应用第17-18页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0页
        1.3.1 研究目标第18页
        1.3.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3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品种感温性研究第20-32页
    2.1 材料及方法第20-23页
        2.1.1 试验材料第20-22页
        2.1.2 试验方法第22-23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3-30页
        2.2.1 温度分析第23-24页
        2.2.2 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品种开花期比较第24-25页
        2.2.3 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品种感温性比较第25-28页
        2.2.4 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品种光周期敏感度比较第28-29页
        2.2.5 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品种的光温互作效应第29-30页
    2.3 讨论第30-32页
第三章 群体结构与连锁不平衡分析第32-3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2-33页
        3.1.1 试验材料第32页
        3.1.2 试验方法第32-33页
            3.1.2.1 候选基因关联分析SNP库的构建第32页
            3.1.2.2 群体结构分析第32-33页
            3.1.2.3 亲缘关系(K矩阵)评估第33页
            3.1.2.4 群体连锁不平衡分析第33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3-38页
        3.2.1 候选SNP标记分析第33-34页
        3.2.2 群体结构分析第34-36页
        3.2.3 亲缘关系分析第36-37页
        3.2.4 群体连锁不平衡分析第37-38页
    3.3 讨论第38-39页
第四章 不同温度处理下的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第39-51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9页
        4.1.1 试验材料第39页
        4.1.2 试验方法第39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9-49页
        4.2.1 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第39-43页
        4.2.2 大豆感温性相关候选基因的预测第43-45页
        4.2.3 关键候选基因单倍型分析第45-49页
    4.3 讨论第49-51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8页
附录第58-69页
致谢第69-71页
作者简历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陆地棉三个RIL群体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分析
下一篇:小麦—大麦—中间偃麦草第二群染色体代换聚合体鉴定和遗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