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5页 |
1.1 小豆研究概况 | 第8-11页 |
1.1.1 中国小豆生产状况 | 第8-10页 |
1.1.2 小豆种质资源研究 | 第10页 |
1.1.3 小豆育种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 植物抗旱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抗旱表型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抗旱代谢的研究 | 第12页 |
1.2.3 抗旱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4 抗旱GWAS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 小豆抗旱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小豆种质资源苗期抗旱性评价及抗旱资源筛选 | 第15-2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5-17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5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15-16页 |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6页 |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6-1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7-23页 |
2.2.1 干旱胁迫对小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17页 |
2.2.2 抗旱性状隶属函数值的相关分析 | 第17页 |
2.2.3 抗旱性状主成分分析 | 第17-20页 |
2.2.4 抗旱性聚类分析和根系形态及抗旱种质资源筛选 | 第20-23页 |
2.3 讨论 | 第23-25页 |
2.3.1 干旱胁迫下生物量的变化 | 第23-24页 |
2.3.2 干旱胁迫下小豆根系变化 | 第24页 |
2.3.3 苗期抗旱性鉴定及性状指标的选择 | 第24-25页 |
2.4 结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不同类型小豆对苗期干旱胁迫的生理反应 | 第26-3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6-27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27页 |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7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2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4页 |
3.2.1 不同材料在水分胁迫时叶片相对含水量及水分饱和亏缺变化 | 第27-29页 |
3.2.2 不同材料在水分胁迫时叶片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第29-30页 |
3.2.3 不同材料在水分胁迫时叶片丙二醛含量及渗透压的变化 | 第30-31页 |
3.2.4 不同材料在水分胁迫时叶片光合作用各项指标变化 | 第31-32页 |
3.2.5 不同材料在水分胁迫时叶绿素和根系呼吸变化 | 第32-33页 |
3.2.6 不同小豆材料在水分胁迫下各指标隶属函数值相关性分析 | 第33-34页 |
3.2.7 不同小豆材料指标聚类分析 | 第34页 |
3.3 讨论 | 第34-35页 |
3.4 结论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小豆抗旱相关基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36-4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36页 |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6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36-3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4.2.1 正常和干旱胁迫条件下各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37页 |
4.2.2 主成分分析 | 第37-38页 |
4.2.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38-42页 |
4.2.4 候选基因预测 | 第42-44页 |
4.3 讨论 | 第44-45页 |
4.4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作者简历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