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物流协同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风电供应链物流管理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2 相关理论及方法 | 第17-24页 |
2.1 供应链物流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18页 |
2.1.1 供应链物流的概念 | 第17页 |
2.1.2 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的关系 | 第17页 |
2.1.3 供应链物流系统的结构 | 第17-18页 |
2.2 供应链协同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19页 |
2.2.1 供应链协同 | 第18页 |
2.2.2 风电供应链“三流”协同 | 第18-19页 |
2.3 协同度灰色评价法 | 第19-22页 |
2.3.1 组织专家评分,建立评价样本矩阵 | 第20-21页 |
2.3.2 确定评价灰类,计算灰色评价系数 | 第21页 |
2.3.3 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及权矩阵 | 第21-22页 |
2.3.4 计算综合评价值 | 第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3 风电供应链结构与物流节点企业特征分析 | 第24-30页 |
3.1 风电物流特点分析 | 第24-25页 |
3.2 风电供应链的结构与特征分析 | 第25-26页 |
3.2.1 风电供应链的结构 | 第25页 |
3.2.2 风电供应链的特征分析 | 第25-26页 |
3.3 风电供应链物流结构与节点企业特征分析 | 第26-29页 |
3.3.1 风电供应链物流的结构 | 第26-27页 |
3.3.2 风电供应链节点企业特征分析 | 第27-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4 风电供应链节点企业协同管理模型 | 第30-40页 |
4.1 风电供应链节点企业协同管理总体架构 | 第30-33页 |
4.1.1 风电供应链节点企业物流协同的主体 | 第31页 |
4.1.2 风电供应链节点企业协同的动因 | 第31-33页 |
4.2 风电供应链节点企业协同模型 | 第33-39页 |
4.2.1 风电供应链节点企业协同的变量分析 | 第33-35页 |
4.2.2 风电供应链节点企业协同的序参量方程 | 第35-36页 |
4.2.3 风电供应链节点企业物流协同的演化分析 | 第36-38页 |
4.2.4 风电供应链节点企业物流协同的协同度 | 第38-3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5 风电供应链节点企业协同度评价实证分析 | 第40-54页 |
5.1 风电供应链节点企业物流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0-45页 |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第40页 |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0-45页 |
5.2 基于灰度评价法的风电供应链节点企业物流协同度评价 | 第45-51页 |
5.2.1 建立协同度评价指标的层次模型 | 第45-46页 |
5.2.2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 第46页 |
5.2.3 协同度的灰色评价 | 第46-51页 |
5.3 供应链节点企业物流协同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6 提升风电供应链节点企业协同度保障措施 | 第54-58页 |
6.1 完善基于协同论的风电供应链物流协同机制 | 第54页 |
6.2 将质量提升到战略高度,促进质量协同 | 第54-55页 |
6.3 加强协同文化建设,将协同理念推广到整个风电供应链 | 第55页 |
6.4 建立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促进信息流和物流协同 | 第55-56页 |
6.5 建立供应链战略型合作伙伴,实现多元化资源共享 | 第56-5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7.1 结论 | 第58-59页 |
7.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