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2-35页 |
2.1 自然概况与社会经济概况 | 第22-25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2-23页 |
2.1.2 水文气象 | 第23-24页 |
2.1.3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24-25页 |
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第25-33页 |
2.2.1 现状用水情况分析 | 第25-29页 |
2.2.2 可利用水量计算 | 第29-30页 |
2.2.3 水资源供需分析 | 第30-32页 |
2.2.4 水权交易必要性分析 | 第32-33页 |
2.3 资料数据来源 | 第33-35页 |
3 考虑高效节水后的水权交易潜力评估 | 第35-53页 |
3.1 水权交易潜力评估方法研究 | 第35-40页 |
3.1.1 总体思路 | 第35-36页 |
3.1.2 水权交易潜力评估方法 | 第36-38页 |
3.1.3 节水后需水量预测及水资源可利用量分配方法 | 第38-40页 |
3.2 基于节水目标的需水量预测 | 第40-46页 |
3.2.1 用水水平分析 | 第40-43页 |
3.2.2 节水指标定额的选取 | 第43-45页 |
3.2.3 节水后需水量计算 | 第45-46页 |
3.3 地区水权交易潜力评估 | 第46-50页 |
3.3.1 不同行业可利用水量计算结果 | 第46-47页 |
3.3.2 水权交易潜力评估结果 | 第47-48页 |
3.3.3 各地市不同水源可交易水量核算 | 第48-50页 |
3.4 基于效益分档的水权交易潜在顺序确定 | 第50-53页 |
4 基于“单-双水源互馈机制”的水权交易模型研究 | 第53-89页 |
4.1 水权交易模型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53-58页 |
4.1.1 总体思路 | 第53-54页 |
4.1.2 单双水源分层交易的目的意义 | 第54-55页 |
4.1.3 水权交易的“单-双水源互馈机制”介绍 | 第55-58页 |
4.2 水权交易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 | 第58-70页 |
4.2.1 单水源水权交易模型构建 | 第60-62页 |
4.2.2 双水源水权交易模型构建 | 第62-65页 |
4.2.3 主要约束指标和相关系数 | 第65-67页 |
4.2.4 改进型遗传算法求解方法 | 第67-70页 |
4.3 研究区水权交易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 | 第70-85页 |
4.3.1 单水源水权交易方案优选 | 第71-78页 |
4.3.2 双水源水权交易方案优选 | 第78-82页 |
4.3.3 全区域最优交易方案获取及水权交易结果供需分析 | 第82-85页 |
4.4 水权交易前后效益对比分析 | 第85-89页 |
4.4.1 交易前后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 第85-87页 |
4.4.2 交易前后生态效益对比分析 | 第87-89页 |
5 不同来水情景下的水权交易风险预案研究 | 第89-110页 |
5.1 研究思路 | 第89-90页 |
5.2 黄河水与丹江水来水变化情势分析 | 第90-96页 |
5.3 丰枯遭遇下的水资源供需缺口计算 | 第96-99页 |
5.3.1 两大水源丰枯遭遇情景分析 | 第96-97页 |
5.3.2 不同丰枯遭遇情景下的水资源供需缺口分析 | 第97-99页 |
5.4 丰枯遭遇下的水权交易风险预案制定 | 第99-107页 |
5.4.1 不同遭遇情景下的各地市水资源供需分析 | 第99-101页 |
5.4.2 不同遭遇情景下的各地市可交易水权计算 | 第101-104页 |
5.4.3 不同遭遇情景下的水权交易求解优化及结果 | 第104-107页 |
5.5 水权交易风险预案交易前后效益对比分析 | 第107-11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3页 |
6.1 结论 | 第110-111页 |
6.2 创新点 | 第111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8页 |
个人简历、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