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基于儿茶酚化合物修饰介孔硅药物输送体系的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本文使用的主要缩写和符号第10-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52页
    1.1 引言第14-15页
    1.2 无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控制释放第15页
    1.3 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控制释放系统第15-26页
        1.3.1 氧化还原控制释放第15-18页
        1.3.2 pH响应控制释放第18-21页
        1.3.3 光控制的释放第21-22页
        1.3.4 温度控制释放第22-24页
        1.3.5 磁性控制释放第24页
        1.3.6 具有靶向性的控制释放系统第24-25页
        1.3.7 酶响应控制释放第25-26页
    1.4 多巴胺以及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第26-39页
        1.4.1 多巴胺及酚类化合物第26-28页
        1.4.2 多巴胺及酚类化合物自聚合机理第28-33页
        1.4.3 聚多巴胺的性质第33-34页
        1.4.4 聚多巴胺的应用第34-39页
    1.5 本文的立意和研究思路第39-43页
        1.5.1 本文的立意第39-41页
        1.5.2 本文研究思路第41-42页
        1.5.3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52页
第二章 单宁酸修饰MCM-41型pH响应性的介孔硅药物输送系统的的研究第52-73页
    2.1 前言第52-53页
    2.2 实验部分第53-57页
        2.2.1 实验原料第53页
        2.2.2 实验过程第53-56页
        2.2.3 表征方法第56-57页
    2.3 单宁酸-介孔硅体系结果与讨论(结构表征、药物释放行为、细胞实验)第57-69页
        2.3.1 单宁酸-介孔硅结构表征第57-65页
        2.3.2 单宁酸-介孔硅体系的体外药物释放实验第65-66页
        2.3.3 单宁酸-介孔硅体系的体外细胞实验第66-69页
    2.4 结论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第三章 酶响应性贻贝仿生涂层在介孔硅纳米粒子药物控释体系的研究第73-97页
    3.1 前言第73-75页
    3.2 实验部分第75-79页
        3.2.1 实验原料第75页
        3.2.2 实验过程第75-78页
        3.2.3 表征方法第78-79页
    3.3 聚赖氨酸-多巴胺-介孔硅体系的结果与讨论(结构表征、药物释放行为、细胞实验)第79-93页
        3.3.1 赖氨酸-多巴胺的结构表征第79-88页
        3.3.2 聚赖氨酸-多巴胺-介孔硅体系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第88-89页
        3.3.3 聚赖氨酸-多巴胺-介孔硅体系的体外细胞实验第89-93页
    3.4 结论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97页
第四章 双重响应性贻贝仿生涂层在介孔硅纳米粒子的药物控释体系的研究第97-126页
    4.1 前言第97-99页
    4.2 实验部分第99-103页
        4.2.1 实验原料第99页
        4.2.2 实验过程第99-102页
        4.2.3 表征方法第102-103页
    4.3 聚胱氨酸-多巴胺-介孔硅体系的结果与讨论第103-121页
        4.3.1 胱氨酸-多巴胺(Cy-DA)的结构表征第103-106页
        4.3.2 聚胱氨酸-多巴胺-介孔硅(Poly-Cy-DA-MSNs)的结构表征第106-112页
        4.3.3 聚胱氨酸-多巴胺-介孔硅体系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第112-115页
        4.3.4 聚胱氨酸多巴胺膜的可能存在的交联结构模型第115-117页
        4.3.5 体外细胞实验第117-121页
    4.4 结论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6页
第五章 聚胱氨酸-多巴胺双重响应性的贻贝仿生涂层修饰SBA-15型介孔硅药物控释系统的研究第126-144页
    5.1 前言第126-127页
    5.2 实验部分第127-130页
        5.2.1 实验原料第127页
        5.2.2 实验过程第127-129页
        5.2.3 表征方法第129-130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30-141页
        5.3.1 结构表征第130-136页
        5.3.2 体外药物释放实验第136-138页
        5.3.3 体外释放的模拟实验第138页
        5.3.4 聚胱氨酸多巴胺膜的静态水接触角第138-139页
        5.3.5 体外细胞实验第139-141页
    5.4 结论第141-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44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144-145页
致谢第145-146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第146-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韧性城市理念下豫北地区雨洪适应性城市水系规划设计研究
下一篇:MMC-MTDC输电系统协调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