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全球气候变化,城市雨洪问题日趋严重 | 第9-10页 |
1.1.2 城市化快速推进,水系雨洪适应性降低 | 第10-11页 |
1.1.3 韧性城市理论发展,对城市雨洪问题关注度提高 | 第11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解析 | 第11-16页 |
1.2.1 豫北地区 | 第11-13页 |
1.2.2 城市雨洪 | 第13-14页 |
1.2.3 韧性城市 | 第14-16页 |
1.2.4 城市水系规划设计 | 第16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1 文献研究 | 第17页 |
1.4.2 案例分析 | 第17页 |
1.4.3 现场调研 | 第17-18页 |
1.4.4 归纳总结 | 第18页 |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18-2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18-20页 |
2 相关基础研究 | 第20-25页 |
2.1 韧性城市理念与城市水系规划设计的契合度 | 第20-21页 |
2.1.1 自然联系性 | 第20页 |
2.1.2 功能复合性 | 第20页 |
2.1.3 动态适应性 | 第20-21页 |
2.1.4 网络层次性 | 第21页 |
2.2 国外城市水系规划设计的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2.2.1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1-22页 |
2.2.2 国外相关实践 | 第22-23页 |
2.3 国内城市水系规划设计的相关研究 | 第23-25页 |
2.3.1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3页 |
2.3.2 国内相关实践 | 第23-25页 |
3 韧性城市理念下雨洪适应性城市水系规划设计路径 | 第25-29页 |
3.1 城市水系前期研究 | 第25-26页 |
3.1.1 现状与历史分析 | 第25页 |
3.1.2 明确需求与功能排序 | 第25页 |
3.1.3 职能分配 | 第25-26页 |
3.2 城市水系规划设计方案形成 | 第26页 |
3.3 城市水系规划设计管理、监测与评价、调整 | 第26-27页 |
3.3.1 管理与检测 | 第26页 |
3.3.2 评价与调整 | 第26-27页 |
3.4 韧性城市理念下雨洪适应性城市水系规划设计原则 | 第27-29页 |
3.4.1 低影响原则 | 第27页 |
3.4.2 系统性原则 | 第27页 |
3.4.3 长效性原则 | 第27页 |
3.4.4 冗余性原则 | 第27-28页 |
3.4.5 动态性原则 | 第28-29页 |
4 韧性城市理念下豫北地区雨洪适应性水系规划设计策略 | 第29-45页 |
4.1 理水——构建韧性水安全格局 | 第29-33页 |
4.1.1 打造区域滞洪缓冲系统 | 第29-30页 |
4.1.2 塑造畅通水系网络系统 | 第30页 |
4.1.3 建立多样雨洪调蓄系统 | 第30-33页 |
4.1.4 恢复城市水系洪泛区域 | 第33页 |
4.2 营水——打造城市水系特色风貌 | 第33-41页 |
4.2.1 水系景观塑造 | 第33-35页 |
4.2.2 水系文化提升 | 第35-36页 |
4.2.3 水系生态涵养 | 第36-41页 |
4.3 活水——建立水体韧性保障体系 | 第41-45页 |
4.3.1 多元机制水源补给 | 第41-42页 |
4.3.2 多样措施水质保障 | 第42-45页 |
5 浚县中心城区水系专项规划实例 | 第45-60页 |
5.1 前期研究 | 第45-49页 |
5.1.1 自然条件 | 第45-46页 |
5.1.2 水系现状 | 第46-47页 |
5.1.3 历史分析 | 第47-48页 |
5.1.4 水系功能需求分析 | 第48-49页 |
5.2 规划设计方案 | 第49-60页 |
5.2.1 理水:韧性水安全格局的构建 | 第51-52页 |
5.2.2 营水:城市水系特色风貌的打造 | 第52-56页 |
5.2.3 活水:水体韧性保障体系的建立 | 第56-60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0-61页 |
6.1 总结 | 第6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 A | 第63-65页 |
附录 B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