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22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1.3 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1.3.1 理论工具 | 第22-2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 第25-26页 |
1.5 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 | 第26-27页 |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行为的相关概念、基本内容及影响分析 | 第27-36页 |
2.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相关概念 | 第27-31页 |
2.1.1 乡村振兴的相关概念 | 第27-29页 |
2.1.2 乡镇政府 | 第29-30页 |
2.1.3 乡镇政府工作人员 | 第30-31页 |
2.2 乡村振兴战略对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行为的影响 | 第31-33页 |
2.2.1 乡镇政府工作人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者 | 第31-32页 |
2.2.2 乡镇政府工作人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者 | 第32-33页 |
2.3 乡村振兴战略对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行为提出的要求 | 第33-36页 |
2.3.1 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工作方向 | 第33页 |
2.3.2 健全实现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 | 第33-34页 |
2.3.3 落实有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政策 | 第34页 |
2.3.4 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 第34-36页 |
3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行为现状 | 第36-50页 |
3.1 K镇基本情况 | 第36-40页 |
3.1.1 地理位置和发展现状 | 第36-39页 |
3.1.2 机构设置 | 第39页 |
3.1.3 工作人员构成 | 第39-40页 |
3.2 K镇政府工作人员行为现状 | 第40-50页 |
3.2.1 以应对上级为行为目标,行为自主性较弱 | 第40-42页 |
3.2.2 痕迹化的工作模式,重宣传而轻实效 | 第42-44页 |
3.2.3 不同类型工作人员的行为有所差别 | 第44-45页 |
3.2.4 事务繁杂,工作人员精力消耗严重 | 第45-48页 |
3.2.5 唯上不唯下的行为选择 | 第48-50页 |
4 影响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行为的因素 | 第50-66页 |
4.1 内部因素 | 第50-58页 |
4.1.1 工作人员的利益诉求 | 第50-52页 |
4.1.2 乡镇政府的运行规则 | 第52-58页 |
4.2 外部因素 | 第58-66页 |
4.2.1 职责同构的上下级关系 | 第58-61页 |
4.2.2 上级政府的考核要求以及制度规范 | 第61-64页 |
4.2.3 上级政府与基层群众要求的差异性 | 第64-66页 |
5 乡村振兴背景下优化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行为的路径选择 | 第66-73页 |
5.1 加强对乡镇工作人员的管理 | 第66-69页 |
5.1.1 加强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建设 | 第66页 |
5.1.2 建立完善的人员选拔培训制度 | 第66-67页 |
5.1.3 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和激励制度 | 第67-68页 |
5.1.4 加强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能力建设 | 第68-69页 |
5.2 提高乡镇工作人员的工作与生活条件 | 第69-70页 |
5.2.1 改善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 | 第69页 |
5.2.2 提高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 | 第69页 |
5.2.3 加大对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正面宣传 | 第69-70页 |
5.3 理顺乡镇政府权力运行关系 | 第70-73页 |
5.3.1 理顺乡镇政府与县级政府的关系 | 第70-71页 |
5.3.2 在乡镇政府内部,增强普通工作人员的决策参与度 | 第71页 |
5.3.3 构建良性互动的乡村关系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