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地表建筑在地震波作用下的振动特性 | 第11-12页 |
1.2.2 爆破振动安全判据规范及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地震波作用下地表建筑的监测试验 | 第14-15页 |
1.2.4 地震波作用下围岩及地表建筑的动力响应数值模拟 | 第15-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页 |
1.3.3 本文的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案 | 第18页 |
1.4.2 可行性分析 | 第18-19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爆破振动产生机理及建筑物破坏机理 | 第20-24页 |
2.1 爆破振动产生机理 | 第20页 |
2.2 爆破振动与天然地震的差异 | 第20-21页 |
2.3 建筑物破坏机理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隧道爆破地表振动的现场测试与分析 | 第24-46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4-28页 |
3.1.1 区间项目概况 | 第24-25页 |
3.1.2 工程地质地层岩性、水文条件以及地震烈度 | 第25-27页 |
3.1.3 区间隧道与厦门火车站位置关系 | 第27-28页 |
3.2 爆破振动监测方法 | 第28-34页 |
3.2.1 监测仪器 | 第28-30页 |
3.2.2 爆破测振仪监测原理 | 第30页 |
3.2.3 仪器现场布设方法 | 第30-32页 |
3.2.4 监测方案 | 第32-34页 |
3.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4-44页 |
3.3.1 测试结果 | 第34-39页 |
3.3.2 振速放大效应 | 第39-42页 |
3.3.3 药量与振速的关系 | 第42-44页 |
3.3.4 振动频率分析 | 第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爆破振动数值模拟 | 第46-78页 |
4.1 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 | 第46-48页 |
4.1.1 有限元分析概念 | 第46页 |
4.1.2 非线性问题 | 第46-47页 |
4.1.3 分析主要步骤 | 第47-48页 |
4.2 LS-DYNA软件 | 第48-50页 |
4.2.1 软件简介 | 第48页 |
4.2.2 计算理论 | 第48-50页 |
4.3 数值模型 | 第50-57页 |
4.3.1 模型尺寸 | 第50-52页 |
4.3.2 材料特性参数 | 第52-56页 |
4.3.3 边界与接触问题 | 第56页 |
4.3.4 网格划分 | 第56-57页 |
4.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7-76页 |
4.4.1 空洞效应 | 第57-62页 |
4.4.2 鞭梢效应 | 第62-65页 |
4.4.3 高程放大效应 | 第65-67页 |
4.4.4 地表振速分布特征 | 第67-72页 |
4.4.5 应力分布规律 | 第72-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安全判据 | 第78-87页 |
5.1 理论依据 | 第78-79页 |
5.2 临界应力 | 第79页 |
5.3 判定标准 | 第79-84页 |
5.3.1 应力曲线 | 第79-81页 |
5.3.2 最大容许振速 | 第81-83页 |
5.3.3 微差爆破 | 第83-84页 |
5.4 安全爆破建议 | 第84-85页 |
5.4.1 累积损伤 | 第84-85页 |
5.4.2 减震措施 | 第8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结论 | 第87-88页 |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个人简历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