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语索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5页 |
1 动脉粥样硬化 | 第12-16页 |
1.1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 第12页 |
1.2 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和机制 | 第12-14页 |
1.3 动脉粥样硬化治疗 | 第14-16页 |
2 微生物与心血管疾病 | 第16-25页 |
2.1 病原微生物与心血管疾症 | 第16-17页 |
2.2 肠道微生物与动脉粥样硬化 | 第17-25页 |
第二章 三甲胺降解菌对小鼠血清氧化三甲胺水平的影响 | 第25-43页 |
2.1 前言 | 第25-26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2.2.1 实验菌株 | 第26页 |
2.2.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26页 |
2.2.3 所有试剂及培养基配方 | 第2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6-32页 |
2.3.1 三甲胺降解菌的富集、分离和纯化 | 第26-27页 |
2.3.2 三甲胺降解菌的鉴定 | 第27-28页 |
2.3.3 TMA降解菌体外降解TMA的评价 | 第28页 |
2.3.4 TMA降解菌对小鼠体内血清TMAO水平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5 TMA降解菌对小鼠盲肠菌群的影响 | 第29-32页 |
2.3.6 统计方法 | 第32页 |
2.4 结果 | 第32-40页 |
2.4.1 体外筛选健康人群TMA代谢菌 | 第32-34页 |
2.4.2 体内TMA降解菌降低盲肠TMA和血清TMAO的能力评价 | 第34-36页 |
2.4.3 体内TMA降解菌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36-40页 |
2.5 分析与讨论 | 第40-43页 |
第三章 植物乳杆菌对小鼠血清氧化三甲胺水平的影响 | 第43-66页 |
3.1 前言 | 第43-44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3.2.1 实验菌株 | 第44页 |
3.2.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44页 |
3.2.3 所有试剂及培养基配方 | 第4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4-52页 |
3.3.1 菌株培养和收集 | 第44-45页 |
3.3.2 菌落计数 | 第45页 |
3.3.3 菌代谢胆碱、TMAO或TMA能力的评价 | 第45-46页 |
3.3.4 uHPLC-MS/MS检测胆碱、TMAO和TMA含量 | 第46页 |
3.3.5 益生菌对小鼠体内血清TMAO水平的影响 | 第46-52页 |
3.4 统计方法 | 第52-53页 |
3.5 结果 | 第53-64页 |
3.5.1 体内筛选降低TMAO水平的益生菌 | 第53-55页 |
3.5.2 候选菌对小鼠肝脏FMO3活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3.5.3 候选菌株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56-64页 |
3.6 讨论 | 第64-66页 |
第四章 植物乳杆菌ZDY04改善TMAO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66-80页 |
4.1 前言 | 第66-68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68-69页 |
4.2.1 实验菌株 | 第68页 |
4.2.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68-69页 |
4.2.3 所有试剂及培养基配方 | 第69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9-74页 |
4.3.1 菌株培养和收集 | 第69页 |
4.3.2 菌落计数 | 第69页 |
4.3.3 植物乳杆菌ZDY04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第69-74页 |
4.4 统计方法 | 第74页 |
4.5 结果 | 第74-78页 |
4.5.1 植物乳杆菌ZDY04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 第74-75页 |
4.5.2 植物乳杆菌ZDY04对ApoE~(-/-)小鼠血清TMAO和盲肠TMA的影响 | 第75-76页 |
4.5.3 植物乳杆菌ZDY04降低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探讨 | 第76-78页 |
4.6 讨论 | 第78-8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5.1 结论 | 第80-81页 |
5.2 展望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A 实验菌株细胞 | 第83-84页 |
附录B 实验仪器设备 | 第84-86页 |
附录C 实验试剂药品 | 第86-88页 |
附录D 实验试剂配制 | 第88-90页 |
附录E 培养基的配制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