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7-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9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4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0页 |
1.4.2 实证分析的方法 | 第10页 |
1.4.3 比较研究的方法 | 第10-11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P2P网络借贷及风险监管理论概述 | 第13-21页 |
2.1 P2P网络借贷相关概念介绍 | 第13-14页 |
2.1.1 P2P网络借贷的起源 | 第13页 |
2.1.2 P2P网络借贷在我国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 第13-14页 |
2.2 P2P网络借贷模式 | 第14-15页 |
2.2.1 国外主要P2P网络借贷模式 | 第14-15页 |
2.2.2 国内P2P网络借贷模式 | 第15页 |
2.3 P2P网络借贷风险及金融风险理论 | 第15-19页 |
2.3.1 国外P2P网络借贷存在的风险 | 第15-16页 |
2.3.2 国内P2P网络借贷存在的风险 | 第16-18页 |
2.3.3 金融风险理论 | 第18-19页 |
2.4 政府风险监管理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P2P网络借贷平台政府风险监管预警流程创建 | 第21-31页 |
3.1 政府风险监管预警流程创建思路 | 第21-22页 |
3.2 指标的选择 | 第22-23页 |
3.2.1 选择原则 | 第22页 |
3.2.2 选取指标 | 第22-23页 |
3.3 异常信息监管要点 | 第23-24页 |
3.4 政府风险监管预警流程创建方法 | 第24-31页 |
3.4.1 基于聚类分析法的网络借贷平台归类 | 第25-27页 |
3.4.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网络借贷平台降维 | 第27页 |
3.4.3 基于大小值综合评价法的网络借贷平台风险预警判定 | 第27-28页 |
3.4.4 政府风险预警监管措施 | 第28-31页 |
第四章 我国50家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监管预警实证分析 | 第31-45页 |
4.1 我国问题P2P网络借贷平台情况 | 第31-33页 |
4.1.1 2016 年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 | 第31页 |
4.1.2 2016 年停业及问题平台地域分布 | 第31-32页 |
4.1.3 历年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 | 第32-33页 |
4.2 对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归类研究 | 第33-40页 |
4.2.1 对我国50家网络借贷平台的聚类分析 | 第33-36页 |
4.2.2 对我国50家网络借贷平台的因子分析 | 第36-39页 |
4.2.3 低风险平台与高风险平台的最终确定 | 第39-40页 |
4.3 基于大小值综合评价法的风险预警 | 第40-42页 |
4.3.1 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 | 第40-41页 |
4.3.2 预警分析 | 第41-42页 |
4.4 我国网络借贷平台政府风险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42-45页 |
4.4.1 政府对网络借贷平台资金来源缺乏监管 | 第42页 |
4.4.2 政府对网络借贷平台违约责任追究困难 | 第42-43页 |
4.4.3 网络借贷平台政府风险监管流程缺失 | 第43页 |
4.4.4 网络借贷平台政府风险监管体系不健全 | 第43-44页 |
4.4.5 网络借贷平台政府风险监管人员缺乏 | 第44-45页 |
第五章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政府风险监管的模式分析及对策建议 | 第45-55页 |
5.1 英美两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政府监管模式 | 第45-48页 |
5.1.1 英美两国网络借贷的监管法规介绍 | 第45-47页 |
5.1.2 英美两国网络借贷的监管机构介绍 | 第47-48页 |
5.2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政府监管模式 | 第48-49页 |
5.2.1 监管法规体系 | 第48页 |
5.2.2 “双峰并行”的监管模式 | 第48-49页 |
5.3 加强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政府风险监管的对策建议 | 第49-55页 |
5.3.1 强化我国P2P网络借贷政府风险监管预警 | 第49页 |
5.3.2 完善我国P2P网络借贷政府风险监管法规 | 第49-50页 |
5.3.3 培养我国P2P网络借贷政府风险监管人才 | 第50页 |
5.3.4 建立我国P2P网络借贷政府风险监管流程 | 第50-51页 |
5.3.5 健全我国P2P网络借贷政府风险监管体系 | 第51页 |
5.3.6 规范我国P2P网络借贷政府风险监管行业 | 第51-52页 |
5.3.7 落实我国P2P网络借贷政府风险监管行为 | 第52-5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