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电子贸易、网上贸易论文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政府风险监管的研究--以50家网络借贷平台数据分析为例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3页
    1.1 研究背景第7页
    1.2 研究意义第7-9页
    1.3 文献综述第9-10页
        1.3.1 国外文献综述第9页
        1.3.2 国内文献综述第9-10页
    1.4 本文研究方法第10-11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10页
        1.4.2 实证分析的方法第10页
        1.4.3 比较研究的方法第10-11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第11-13页
第二章 P2P网络借贷及风险监管理论概述第13-21页
    2.1 P2P网络借贷相关概念介绍第13-14页
        2.1.1 P2P网络借贷的起源第13页
        2.1.2 P2P网络借贷在我国政府监管的必要性第13-14页
    2.2 P2P网络借贷模式第14-15页
        2.2.1 国外主要P2P网络借贷模式第14-15页
        2.2.2 国内P2P网络借贷模式第15页
    2.3 P2P网络借贷风险及金融风险理论第15-19页
        2.3.1 国外P2P网络借贷存在的风险第15-16页
        2.3.2 国内P2P网络借贷存在的风险第16-18页
        2.3.3 金融风险理论第18-19页
    2.4 政府风险监管理论第19-21页
第三章 P2P网络借贷平台政府风险监管预警流程创建第21-31页
    3.1 政府风险监管预警流程创建思路第21-22页
    3.2 指标的选择第22-23页
        3.2.1 选择原则第22页
        3.2.2 选取指标第22-23页
    3.3 异常信息监管要点第23-24页
    3.4 政府风险监管预警流程创建方法第24-31页
        3.4.1 基于聚类分析法的网络借贷平台归类第25-27页
        3.4.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网络借贷平台降维第27页
        3.4.3 基于大小值综合评价法的网络借贷平台风险预警判定第27-28页
        3.4.4 政府风险预警监管措施第28-31页
第四章 我国50家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监管预警实证分析第31-45页
    4.1 我国问题P2P网络借贷平台情况第31-33页
        4.1.1 2016 年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第31页
        4.1.2 2016 年停业及问题平台地域分布第31-32页
        4.1.3 历年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第32-33页
    4.2 对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归类研究第33-40页
        4.2.1 对我国50家网络借贷平台的聚类分析第33-36页
        4.2.2 对我国50家网络借贷平台的因子分析第36-39页
        4.2.3 低风险平台与高风险平台的最终确定第39-40页
    4.3 基于大小值综合评价法的风险预警第40-42页
        4.3.1 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第40-41页
        4.3.2 预警分析第41-42页
    4.4 我国网络借贷平台政府风险监管存在的问题第42-45页
        4.4.1 政府对网络借贷平台资金来源缺乏监管第42页
        4.4.2 政府对网络借贷平台违约责任追究困难第42-43页
        4.4.3 网络借贷平台政府风险监管流程缺失第43页
        4.4.4 网络借贷平台政府风险监管体系不健全第43-44页
        4.4.5 网络借贷平台政府风险监管人员缺乏第44-45页
第五章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政府风险监管的模式分析及对策建议第45-55页
    5.1 英美两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政府监管模式第45-48页
        5.1.1 英美两国网络借贷的监管法规介绍第45-47页
        5.1.2 英美两国网络借贷的监管机构介绍第47-48页
    5.2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政府监管模式第48-49页
        5.2.1 监管法规体系第48页
        5.2.2 “双峰并行”的监管模式第48-49页
    5.3 加强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政府风险监管的对策建议第49-55页
        5.3.1 强化我国P2P网络借贷政府风险监管预警第49页
        5.3.2 完善我国P2P网络借贷政府风险监管法规第49-50页
        5.3.3 培养我国P2P网络借贷政府风险监管人才第50页
        5.3.4 建立我国P2P网络借贷政府风险监管流程第50-51页
        5.3.5 健全我国P2P网络借贷政府风险监管体系第51页
        5.3.6 规范我国P2P网络借贷政府风险监管行业第51-52页
        5.3.7 落实我国P2P网络借贷政府风险监管行为第52-5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计算实验金融的我国个股期权市场有效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可比公司的新股估值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