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1 基本概念 | 第13-15页 |
1.1.1 人性和人性化 | 第13页 |
1.1.2 城市公园 | 第13页 |
1.1.3 边界空间 | 第13-14页 |
1.1.4 植物景观设计 | 第14页 |
1.1.5 景观设施 | 第14页 |
1.1.6 环境行为学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2 引言 | 第18-21页 |
2.1 选题背景 | 第18页 |
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3 人性化纬度的城市公园设计方法 | 第21-38页 |
3.1 人性化纬度设计的内涵 | 第21-24页 |
3.1.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3.1.2 人性化纬度的含义 | 第23页 |
3.1.3 人性化纬度设计的内涵 | 第23-24页 |
3.2 城市公园设计 | 第24-26页 |
3.2.1 城市公园的功能和作用 | 第24-25页 |
3.2.2 城市公园的设计原则 | 第25-26页 |
3.3 大众行为模式对城市公园设计的影响 | 第26-29页 |
3.3.1 城市公园服务对象及其行为特征研究 | 第26-27页 |
3.3.2 大众行为模式对城市公园空间设计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3 大众行为模式对城市植物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28-29页 |
3.4 城市公园人工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 第29-33页 |
3.4.1 城市公园动态空间设计 | 第29-30页 |
3.4.2 城市公园的静态空间设计 | 第30页 |
3.4.3 城市公园边界空间 | 第30-31页 |
3.4.4 城市公园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 第31-33页 |
3.5 城市公园的植物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 第33-38页 |
3.5.1 植物景观的空间结构 | 第33-36页 |
3.5.2 植物景观的种类多样性 | 第36页 |
3.5.3 植物景观的形态和质感特征 | 第36页 |
3.5.4 植物景观的色彩和季相特征 | 第36-38页 |
4 人性化纬度的城市公园设计评价体系 | 第38-42页 |
4.1 城市公园人工环境评价指标 | 第38-39页 |
4.2 城市公园自然植物景观评价指标 | 第39-40页 |
4.3 人性化纬度的城市公园设计评价体系构建 | 第40-41页 |
4.4 小结 | 第41-42页 |
5 马鞍山市雨山湖公园提升设计 | 第42-52页 |
5.1 雨山湖公园 | 第42-47页 |
5.1.1 雨山湖公园背景概况 | 第42页 |
5.1.2 雨山湖公园服务对象调查 | 第42-43页 |
5.1.3 雨山湖公园内部空间构成 | 第43-44页 |
5.1.4 雨山湖公园边界空间构成 | 第44-45页 |
5.1.5 雨山湖公园景观设施使用状况 | 第45-46页 |
5.1.6 雨山湖公园植物景观调查分析 | 第46-47页 |
5.2 人性化纬度的雨山湖公园设计评价及提升改造建议 | 第47-52页 |
5.2.1 雨山湖公园设计评价 | 第47-50页 |
5.2.2 雨山湖公园提升设计建议 | 第50-52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2-54页 |
6.1 结论 | 第52-53页 |
6.1.1 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创造人性化的城市公园人工环境 | 第52页 |
6.1.2 合理配置城市公园的植物景观,触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 第52页 |
6.1.3 科学构建合理的人性化纬度的城市公园设计评价体系 | 第52-53页 |
6.2 讨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
附录 A | 第57-59页 |
附录 B | 第59-61页 |
附录 C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