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场所精神的生活性街道空间设计研究--以青年沟路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9-25页
    1.1 研究背景第9-13页
        1.1.1 城市重建时代的来临第9-10页
        1.1.2 被忽视的非保护性街区第10-11页
        1.1.3 街道场所感体现城市特色第11-13页
    1.2 国内外街道空间理论研究与实践第13-18页
        1.2.1 城市形态变迁与街道空间演变第13-14页
        1.2.2 设计理论与街道空间设计实践第14-16页
        1.2.3 基于场所精神与现象学的研究第16-17页
        1.2.4 生活性街道引发的设计思考第17-18页
    1.3 研究对象概念解析第18-22页
        1.3.1 街道的定义与特征第18-19页
        1.3.2 城市街道的分类第19-20页
        1.3.3 生活性街道的界定第20-22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2-23页
        1.4.1 研究内容第22页
        1.4.2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3页
        1.5.1 研究目的第23页
        1.5.2 研究意义第23页
    1.6 研究框架第23-25页
第2章 场所精神与街道空间内涵解析第25-35页
    2.1 场所精神理论解读第25-29页
        2.1.1 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第25页
        2.1.2 场所的概念与结构第25-27页
        2.1.3 场所精神的内涵第27-28页
        2.1.4 场所理论的本质与设计实践第28-29页
    2.2 街道空间的构成与内涵第29-32页
        2.2.1 街道与城市的关系第29页
        2.2.2 街道与建筑的关系第29-30页
        2.2.3 街道与人的关系第30-31页
        2.2.4 街道空间的界面划分第31-32页
    2.3 场所与街道空间的关系第32-35页
        2.3.1 街道是重要的城市场所第32页
        2.3.2 街道与场所的共生关系第32-33页
        2.3.3 生活性街道的场所精神第33-35页
第3章 北京中心城生活性街道特征分析第35-54页
    3.1 北京城生活空间的历史演变第35-39页
        3.1.1 意蕴丰富的文明古都第35-37页
        3.1.2 城市快速发展与生活空间的变迁第37-38页
        3.1.3 北京生活性街道的主要类型第38-39页
    3.2 历史地段生活性街道案例——鼓楼东大街第39-43页
        3.2.1 街道历史沿革第39-40页
        3.2.2 现状空间环境第40-41页
        3.2.3 场所特征分析第41-43页
    3.3 城市支路生活性街道案例——安德路第43-47页
        3.3.1 街道历史沿革第43-44页
        3.3.2 现状空间环境第44-46页
        3.3.3 场所特征分析第46-47页
    3.4 现代社区生活性街道案例——方庄芳群路第47-50页
        3.4.1 街道历史沿革第47-48页
        3.4.2 现状空间环境第48-49页
        3.4.3 场所特征分析第49-50页
    3.5 小结:生活性街道场所精神现状与问题第50-54页
        3.5.1 各具特色的生活性街道场所精神第50-51页
        3.5.2 影响街道场所感形成的因素第51-52页
        3.5.3 生活性街道场所精神形成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第52-54页
第4章 和平里青年沟路街道空间研究第54-92页
    4.1 和平里地区背景概况第54-60页
        4.1.1 建设背景概述第54页
        4.1.2 研究范围界定第54-56页
        4.1.3 结构与用地布局第56-57页
        4.1.4 道路交通体系第57-59页
        4.1.5 整体风貌环境第59-60页
    4.2 青年沟路空间环境现状第60-81页
        4.2.1 街道整体形态第60-64页
        4.2.2 生活社区布局第64-66页
        4.2.3 公共服务设施第66-67页
        4.2.4 道路交通组织第67-68页
        4.2.5 街道绿化建设第68-69页
        4.2.6 街角的开敞空间第69-71页
        4.2.7 街道环境负面因素第71-73页
        4.2.8 街道现状总体评述第73-81页
    4.3 青年沟路场所特征研究第81-89页
        4.3.1 舒适宜人的街道尺度第81-82页
        4.3.2 富有节奏的街道界面第82-84页
        4.3.3 行道树的积极作用第84-85页
        4.3.4 多彩的街道社会性生活第85-88页
        4.3.5 街道场所感的动态演变第88-89页
    4.4 青年沟的启示第89-92页
        4.4.1 提升步行空间环境质量第89-90页
        4.4.2 注重街道绿化和景观建设第90页
        4.4.3 丰富街道生活的类型提升街道活力第90-91页
        4.4.4 城市更新过程中要考虑对场所精神的影响第91-92页
第5章 营造生活性街道场所感的空间设计方法第92-136页
    5.1 街道的指标与街区肌理第92-100页
        5.1.1 图底关系与街区肌理第92-94页
        5.1.2 街道指标D/H第94-97页
        5.1.3 街道指标W/D第97-98页
        5.1.4 小结:合理的街道指标有利于实现场所的空间属性第98-100页
    5.2 街道步行空间的再设计第100-117页
        5.2.1 街道步行空间实地调查第100-102页
        5.2.2 重新定义步行空间第102-103页
        5.2.3 凝聚街道生活的空间划分方法第103-110页
        5.2.4 街道家具提升街道环境品质第110-111页
        5.2.5 小结:优化步行空间营造场所氛围第111-117页
    5.3 街道临街面与场所轮廓线设计第117-126页
        5.3.1 临街面活跃等级与街道的节奏第117-119页
        5.3.2 寻找有潜力的阴角空间第119-121页
        5.3.3 新旧建筑的协调与街道的色彩第121-122页
        5.3.4 建筑底层空间设计体现街道特色第122-123页
        5.3.5 街道场所轮廓线的设想第123-125页
        5.3.6 小结:丰富的临街面实现街道的综合性第125-126页
    5.4 街道场所精神的传承与演变第126-131页
        5.4.1 场所精神与历史的联系第126页
        5.4.2 街道场所感的发展与演变第126-131页
        5.4.3 小结:创造和维护能够生产场所精神的空间环境第131页
    5.5 建立系统性的空间设计导则第131-136页
        5.5.1 生活性街道空间导则的重要性第131-132页
        5.5.2 生活性街道空间导则编制原则第132-133页
        5.5.3 生活性街道空间导则框架初探第133-136页
第6章 结语第136-138页
    6.1 研究结论第136-137页
    6.2 研究的局限性第137-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1页
致谢第141-143页
附录A 街道空间环境调查问卷第143-145页
附录B 街道动态活动调查表第145-146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宁波东钱湖镇新城建设中的城市更新与镇村特色保护
下一篇:基于人性化纬度的城市公园设计研究--以马鞍山市雨山湖公园为例